回顾我不长时间的读书生涯,好像很少有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时候,指望几本书,几次灯下的苦读,想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恐怕是奢望。所以别把读书这件事当成你智慧的来源,救命的稻草,治病的良药,保不齐你就被书给“忽悠”了。虽说开卷有益,但影响我们的,常常是人和事,不见得是书。
书只能最大限度的为我们提供一种方法和态度,读过马哲的人都知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验证理论,实践和理论遵循交替重叠、螺旋上升的规律,这是真理,颠不破。
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的人,不能真正读透读懂书,人们经常说“寒窗苦读”,真正咀嚼透一本书,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所以说读书是个累人的活儿。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不喜欢动脑子,自律性差,拿我做个例子,读书慢不说,常常还是懒得读,懒得做读书笔记,懒得去思考。所以很多好书,摆在书架上,熠熠生“灰”,这些书的作者要是尚在,准对我一脸的嫌弃。
我与书的渊源,如果严格追溯的话,最早读书该是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要从那种老旧泛黄的小人书说起,《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之类,书被借来借去,相互传阅。书中手绘的图画精细灵动,题话简明扼要,现在大概无法找到这类书籍了。要是哪位小伙伴不知从哪里淘来了一本动漫小书,逼格能瞬间提升几个档次。
有件小事,我记忆深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路过一工地的时候捡到了十块钱,那时候十块钱简直是一笔巨款,欣喜若狂的我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给自己买零食吃,而是去了一个小书亭,花两块钱买了本连环画。但事往往不随人愿,古人讲福兮祸依,不靠辛勤劳动得到的钱财是祸端,是有道理的。那个卖书的大爷恰恰与我姥爷相识,他觉得拿耗子不一定都是猫的事,严重怀疑我这笔巨款的来路,在某次楚河汉界对弈时告诉了我姥爷,结果我的巨款当即被没收,还以“捡得巨款不上交”为由,挨了一顿胖揍。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少年时候的我,还是喜爱读书的。
记忆轴往后翻翻,到中学时期,读书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那时候还没韩寒郭敬明什么事儿,学校里也没图书馆。手里的书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大多数是无病呻吟,干巴巴没感情的读物。偶尔拿到一篇“标新立异”的文章,就像捡到宝了一样,恨不得从头到尾读八遍。课堂上从来都是留给教科书的,所谓“闲书”是不能在教室光明正大的看的,老师们一个个好像都在太上老君的锅炉炼过似的,火眼金睛放光芒,遇到谁看“闲书”,一定第一时间拖出去枪毙。所以每次遇到“闲书”时,都到晚上偷偷躲在被窝里看,那时候有本《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看到冬妮娅下意识地轻轻地依偎着保尔的一刹那,情窦还没开的我突然觉得女人好美好,那种画面感让我一直很憧憬。读到保尔毅然离开以及他受到种种磨难的时候,躲在被窝里泣不成声。
那时候我开始喜欢写东西了,一本没有皮的烂本子,记得满满的。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身体和脑袋急剧发展的时候,会有各种碰撞、迷茫、不解,最后都成为了文字,也挺有意思,还写了半部小说,可惜那些文字到现在已然无从寻觅,灰飞烟灭了。
读高中时候有幸结实了对我有比较大影响的作家,金庸。和金庸的小说邂逅,也算是时代的宿命。我们这些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说起来很可悲,在学校和家庭里被灌输的道理,很多在社会上被证明是错误的。就是在这样一种懵懂的状态下结实了金庸,说实话,对武侠小说有种后天的恐惧,因为老妈说过,看武侠小说容易走火入魔。但是我还是带着胆怯的心理读完了《射雕英雄传》,战战兢兢的看完了《笑傲江湖》,蓦然回首才发现,所谓武侠并不是电视中的打打杀杀,恩恩怨怨,是向我们刻画着情和义,以及来自民间和传统的道德。在我的价值观还未完全构建起来的时候,他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兄弟间的义气,什么是江湖上的正义,什么是刻骨铭心的爱情。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实际上是最真实的人生。不止一位朋友跟我提起过金庸以及他带来的影响,当你面临生活的艰难或者困惑的时候,仍可以翻翻金庸,那个世界有对你人生的暗示。
渐进而立之年,读书的心境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在我的手中,每几个月至少有数十本书从手中哗啦哗啦的滚过,“万花丛中过,叶落不沾衣”,“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有时候这读书就像搞对象,你认识的姑娘就像读过的书,有些只是打个照面,匆匆而过,有些却能留在你记忆里很长时间。
我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书单,让你了解每本书的魅力,但那些如同谈情说爱一样的阅读对我来说已经渐行渐远了,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脱变,曾经读过的书必须忘记,曾经相信的真理必须放弃,写过很多字说过很多话之后必须沉默不语。
有人说我这号人老了会有得老年痴呆症的潜在风险,没心没肺反倒活的舒服点。可舒舒服服活一辈子又有什么劲呢?我总想在不久的将来,衰老而疲惫的我就坐在海边,望着硕大的落日慢慢沉到海平面之下,露出我泛黄的假牙,幸福而白痴的傻笑,想到这,不禁心驰神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