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公开课《滑板、滑块模型》的教学反思

公开课《滑板、滑块模型》的教学反思

作者: 樱_子 | 来源:发表于2020-10-27 19:59 被阅读0次

    10月20日,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我在学校的录播室上了一节关于《滑板、滑块模型》的公开课。

    因为这个模型涉及很多种分类型,有简单的如“已知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情况”,有难的如“受到外力,需要判断物体间的运动情况”。我选择了简单一点的前者,因为想着学生的接受程度可能不够。

    首先介绍了模型的特点,如什么叫滑块滑板模型、涉及的知识内容或考察的内容、试题呈现情况、以及学生得分低的原因分析。目的是使学生从宏观的理论上与高考的实际上认识本模型,增强学习的动机。通过我语言与非语言的展示,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只有调动积极性的学习才是自主地学习,才是真学习啊!”

    然后我开始讲做这类题的方法步骤,第一步是对滑板、滑块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当然有时它们的摩擦力不是直接可以看出方向与大小的,常常需要先看它们的运动状态,如果相对运动,那么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如果是相对静止,受到的是静摩擦力。第二步是采用整体法或隔离法(其实在第一步就用到了这个方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计算加速度。第三步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结合题意,运用运动学规律列出物理量间的关系式。比如题目说“最终保持静止”与“滑块从一端滑到另一端”(当然题目未必是赤裸裸地告诉你这些条件,这常常需要学生判断),这样的表述就意味着滑板滑块间最终有相同的速度和它们的相对位移具有固定的关系。第四步是解方程。解答过程常需要列几个方程,联立求解,且计算会遇到开方平方的情况,过程未必会简单,这对学生计算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接下里我就讲简单的类型题,就是“滑板或滑块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这意味着它们受力简单,甚至简单到题目告诉学生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对静止还是相对运动。在这种类型基础上,大致结合刚才讲的方法步骤,第二步计算加速度,当然例题1里根本都没让你计算,只是性质上的分析,也没有第三步,而是根据第二步,判断另一个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大小,其实就是再用一次牛顿第二定律。

    例2在例1的基础上,判断滑板是否会滑动,滑块是否会滑出去,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因为滑板如果滑动,滑块是否滑出的判断方法就不一样了。学生同样很快地判断出,只有外力大于地面对滑板的最大静摩擦力(题目说是“滑动摩擦力”)时,滑板才会滑动,而这个外力只能是滑块对滑板的滑动摩擦力,这个力小于地面对滑板的最大静摩擦力,滑板不动。什么条件下滑板不会滑出呢?同学们立刻想到了,都在热烈回应着,当然滑块必须在滑板上速度减为零(或者说滑块速度变为零时,其位移小于板长),那怎么计算是否减为零呢?师生的一问一答,引导学生思考,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学生说,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加速度,然后根据运动学规律计算速度减为零的时间,再计算位移(或者不用计算时间,直接根据速度推论计算位移),如果该位移小于板长,那么滑块不会滑出。

    以上两题都是选择题,还是挺简单的,为了让学生能锻炼与展现思路,理解原理与公式,熟练表述的规范性,我选择一道与前面有跨度的计算题。这道题需要先判断滑板相对地面运动,然后滑块要不滑出去,还要求在此基础上求滑块的最大入射速度。不滑出去,意味着两者最终共速相同,最大入射速度,意味着两者在最远处即滑板另一端达到共速。这些需要学生分析,这是锻炼逻辑思维的好题目,但我在讲课中,有点急有点快,当时没有认识到这里需要慢,需要等一下,没有问更多的同学,没有获得学生更多思维的局限点,也就没有更好地点拨。

    当然,为了让学生知道也能做到,我让学生上黑板做,发现学生思路不够清晰,表述或者格式出现不规范,如没有写表达式,没有写必要的文字说明。呈现错误,教导正确的做法,这既是对该生的指导,也是对大家的指导。

    这个题目涉及了位移的关系式,即两物体位移之差为板的长度,那为什么是这样呢?这是比较抽象的地方,学生在大脑里无法模拟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用随手就可以演示的道具还原过程,把抽象的过程直观化,降低思维的难度。而这个过程,我也是没有仔细演示的,或者演示的比较粗糙的,关键在于我备课时没有预想到这是学生思维的难点。

    然后我总结了滑板滑块模型中相对位移的关系式,即当两者同向运动时,相对位移为两物体位移之差,当两物体反向运动时,相对位移为两物体位移之和,这与传送带模型中计算滑行长度的方法是一样的。之所以联系起来,是因为找到模型间更多的关系,使本质凸显出现,增强理解与记忆。

    总得说来,这节课备得很认真,它具有以下的优点:

    1、模型分类很好,分为受外力与不受外力情况,使学生有清晰的边界认识,也大大减轻课堂容量上的负担。

    2、方法步骤写得简洁、清晰与到位,指引性较强;同时解释得清楚。

    3、题目选择适当,有代表性,是典型题,由浅到难,能够达到课堂的教学目的。

    4、语言与非语言表达丰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直保持思考学习的状态。

    需要提高的地方:

    1、更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把握学生实际学习的难点。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教,才能有目的地吸收,也才能透过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于难点,要学会分解,或者通过演示等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解决难点,得到思维的提升。

    总之,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上提升不小啦,继续努力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开课《滑板、滑块模型》的教学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aa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