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老师在她的课程《产品思维30讲》中,讲到了结婚教练的故事。
她把人和产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结构层,能力圈和存在感。
我们最先接触一个人,看到的是他的相貌,举止,着装。再往深一点,我们就接触到这个人的角色,他是军人,企业家,公司高管……或者是一个父亲,哥哥。一个人所有的外在表现,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有一部分却是角色化的产物。
比如一个高管在公司,他就必须做出高管的样子来,说符合他身份的话,做符合他身份的事。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逃避的接受了角色化的驯服。
接下来是资源结构层,它包括一个人的人脉,财产,精神资源和知识结构。我们和人的交往,到这里,可以说是属于比较深层次的交往了。
在往下是能力圈,就是这个人能做什么事,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他能力圈的边界在哪?
最深层次的是一个人的内核,也就是他的存在感。我为什么而存在?存在感之于人,就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引发行为的开关。
因为存在感不满足,所以才会上窜下跳,左冲右突,即使遍体鳞伤,也要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圈,这样的人,我们是看不到他的边界的。
深层次的关系,比如人生伴侣或者创业伙伴,我们就要看他的内核,他为什么而存在?他为什么而做事?做事的理由是什么?又是什么让他不安?让他急切的想要做出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