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儿子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的时候,比如:老鹰抓小鸡、木头人、大妖怪抓小孩……他们通常会规定一个“安全区”,那里是任何伤害都无法抵达的地方,孩子们一旦躲进他们设定的安全区域,我就只能咬着牙在外面转圈圈,假装无可奈何他们。孩子们看到我的抓狂,通常会哈哈大笑,更加起劲地逗弄我。
我想,这就是游戏之所以好玩的地方,孩子们既获得了乐趣和刺激,敢于勇敢地探索和突破自我,同时,又有可以掌控的安全地带。如果孩子们始终处于游戏的未知中,难免就会恐惧,就很难自如地迈出“前进的步伐”。这里的安全区,很像我们意义上的家。
游戏如此,生活亦如此。
请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来到一个陌生而全新的世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想想我们成年人,初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多少会有些担心,更何况这些婴孩呢?
婴儿初次面对这个全新的世界,他们手无缚鸡之力,活下来都是必须依靠外力的,他们难免会害怕。害怕怎么办?他没有办法进行自我安慰,他必须需要依靠,拥有一个靠得住的心理慰藉。这个人通常是妈妈。
在成长的过程中,婴儿意识到自己一旦遇到危险,害怕了就可以回到妈妈那里,妈妈会保护他,会抚慰他,婴儿最初的安全感就建立了。有了安全感,他就会大胆地去探索世界了。因此,婴儿的安全感是逐渐从信任妈妈(或者第一抚养人),从妈妈给与的安全感中发展出来的。
01 婴儿安全感的来源
想想我们会信任哪些人?当我们更了解自己,可能会对婴儿做出更好的解读。
我们怎么做,才能为孩子建立安全感,让孩子信任我们呢?
最关键的一条是,给孩子提供有规律的、可靠的、及时的照顾。只有妈妈为孩子营造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家庭环境,孩子才会信任妈妈。
之前,我看过有关哭声免疫法的报道,令我不寒而栗。报道认为父母及时回应婴儿的哭声,会宠坏宝宝,让他们变得更爱哭。
撇开宝宝不说,如果你遇到伤心的事,在家里无助地哭泣,这时候,你的伴侣看到了,心想“不要宠坏对象,让TA哭哭就好了”,我估计你气的八成要和对方离婚。这就是哭声免疫法的残忍之处。
我们很多成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情感被忽视的事实,才会相信那些没有温度地行为是爱呢。一个被爱充足滋养的孩子,哪里还会想尽办法地去获取呢。
如果大部分时间,我们能给予孩子及时的、稳定的、无条件爱的满足,即使孩子偶尔哭个一两次,妈妈来不及第一时间赶到他身边也没有关系。当孩子相信妈妈是可以依靠的,就建立了对妈妈的安全依恋。
02 建立安全依恋,让家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
当孩子与妈妈建立起了安全依恋,妈妈就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强大后盾。孩子会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并愿意积极探索身边的世界。这是他们学习的基础,也是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基础。
做父母的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带孩子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玩,孩子总是玩着玩着,就回来“找”妈妈。只要看到妈妈,就会安心继续玩,妈妈就像孩子的安全港湾。随着年龄的增加,即使妈妈不在身边,孩子依然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
去年我儿子换新幼儿园,新班主任担心孩子小,去新环境会不适应,建议我们年后再上。我说孩子肯定没问题。果然,我儿子入园相当顺利,表现的特别的大方、勇敢和自立,很快适应新环境,而且还喜欢上了新老师和新朋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与儿子建立了相对稳固的依恋关系,比较多地给到孩子爱和满足。更多地看到他的需求,并尽力去满足他。儿子知道妈妈送他去幼儿园,一定还会来接他,他不必恐慌被抛弃,甚至不被爱。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说:什么是爱?当一个孩子受到威胁或者遇到巨大的压力时,他从谁那里获得安慰?谁能让他的心情平复下来?他在害怕的时候会奔向哪个人?那就是爱。孩子对妈妈最初的信任,当他和妈妈在一起时感到安全,这就是爱。
当然,我们以上分享的是一种普遍行为。但是,生活中也会有其他养育人承担起孩子安全依恋的第一责任。只要能为孩子提供稳定而可靠的家庭环境,这些孩子同样可以建立起安全依恋,获得足够安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