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月
作者:梨乡安然
漫天的杨花柳絮
不过是借道春天
的路人
我不想辜负
阳光土地和雨水
埋下一粒种子
让春天怀孕
许一个心愿
天天给它浇水
耐心等着它
苏醒 萌动
蔓延成一架绿荫
也许你会偶然路过
歇歇脚
掸一掸衣衫上的风尘
古新社评
每年三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就像求知若饥的大脑一样,疯狂地捕捉自然馈赠的一切变化,最后将所见、所听、所闻汇聚到心灵并形成一派欣欣向荣的感知。无怪乎,16世纪英国诗人托马斯·纳什会将春天比作四季中的“欢乐之王”。回首古往今来的诗人,凡以三月为背景,写出来的诗作也多以“欢乐”为主旋律。作者梨乡安然的这首《三月》也不例外。
直接以《三月》为题,有点随意,不过这似乎也印证了作者的一个说法:这首诗是他于暮春时节在老家看到满天飞舞的柳絮,触景生情,灵光乍现后挥笔而作,前后不到二十分钟。确实,当诗人将注意力都集中到捕捉灵感的时候,题目在作者的意识里是没有地位的。当作品成型后,如果写得满意,那么题目好坏也就无伤大雅。所以,直接以“三月”为题,倒显得干脆、洒脱。
“满天的杨花柳絮,不过是借道春天的路人”,作者用一种富有哲思的比喻开篇,似乎赋予自然一种非常特别的人情,而且,这种感觉也可以在历史的墙壁上撞出回音。比如,李白就曾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有过这样的名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当然,李白是将世俗自然化了,而作者梨乡安然则相反。其实,方向无所谓,重要的是你看待它们的角度:在抽象的意义下,自然和世俗是相通的,从终极的分析看,它们也是相同的。
“埋下一粒种子,让春天怀孕”,这是作者对春天的承诺,也是他不辜负阳光、土地和雨水的体现。其实,阳春三月的舒适、迷人并不一定要以种一粒种子为结果,但就像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被问及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回答说,“因为它就在那儿。”我们也可以对作者梨乡安然“不想辜负阳光土地和雨水”的执念寻找一个类似的说法:因为春就在那儿。其实,每一个诗人的心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执念,否则,他们的灵感就没有用武之地。当然,作者的执念显然不仅于此:他还有一份私(思)念。正如作者在诗歌结尾部分所说的,他想让这粒种子变成一架绿荫,“也许你会偶然路过,歇歇脚,掸一掸衣衫上的风尘”。所以,从整体来看,埋下的这粒种子,不仅满足了作者的一个心愿,也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另一个心愿。不过,后一个心愿显然是附带性的,如愿更好,不能也无妨。
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结构完整的小诗,说它小,不仅仅是因为字句、段落少,还在于它抒情的小众和结构的精炼。作者受春启发将一时的激动映射到曾经的恋人身上,但所求无多。这是一种洒脱,也是一种老练的智慧。读完这首诗,我们的心潮并不会大起大落,但却也像沐浴在冬日里的一束阳光中,温暖、舒适。而且,这种记忆也会因为里面两处奇妙的比喻而余音不断。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冠涛,笔名梨乡安然,做过教师,现从事文化工作,业余诗歌爱好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未开始写诗,主要是自娱自乐或与二三同好为谈资,不以发表为目的。虽多年来积累了一些作品,但见诸报端的数量不多,也没什么遗憾的。因为觉得写诗不过是雕虫小技,且在低阅读的时代,文学已经被边缘化了,诗歌犹其如此,总的感觉是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发表了又有几个人看呢?我认为,当今的诗歌或故弄玄虚,或口水泛滥,背离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趣味,脱离了人民和时代,被冷落的命运是必然的。始终认为诗歌应该对接传统,继承传统,而不是一味西化,让人民看的懂,愿意看才有出路。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偶然得之,记得是二年前回乡下老家,正值柳絮漫天飞舞,暮春时节,不免生出青春易逝,年华易老的感慨。这么美好的日子,怎能让它轻易流逝呢!我们总该做点什么,比如种一架丝瓜,也许我们错过的心仪的人会在某个日子路过为他搭起的这架“荫凉",这样的期待不是很美好吗?这首诗是在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完成的,灵感一来,信笔而就,追求语言的纯净,韵律的优美和诗的余味。自我感觉是向中国古典诗词审美的一次靠拢和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