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活着,好好活着

作者: 怀瑾散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7-10 16:14 被阅读2次

          余华,这位“辣手书生”,笔锋犀利如剔骨刀,下手稳准狠,刀刀见血,不慌不忙地一刀一刀把腐肉剔除,毫不留情。如果你看完《活着》,可能也会想,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一个人,倘若不经常思考活着的意义,当有一天你躺在摇椅上的时候,除了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拖着佝偻的身躯,还能留下点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为了梦想?为了踏遍世界的每一片土地?为了告诉这个世界我来过?你的答案是什么?如果你渴望一次热泪盈眶的旅程,一场或昂扬或悲愤的青春,一段同甘共苦、风雨同行的记忆,请静静读一读余华的《活着》这部小说,它会教你如何珍惜身边的一切,将告诉你活着的意义。                                                                     

            小说开篇铺垫不多,情节却不断转折起伏,原以为堕落的福贵或许只能流浪天涯,但是他的妻子却没有放弃这个家,没有选择逃避。她带着她在娘家生下的女儿主动回来了,回到了那个早已破烂不堪、穷困潦倒的家。家,在当时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这也是文章最为感人的地方,家人就是活着唯一的理由。福贵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无疑是一个失败到让人唾弃的男人,后来幡然醒悟,妻子的默默无闻和任劳任怨却让读者觉得心头一暖。妻子的不离不弃证明了婚姻的誓言,家庭的责任以及对于丈夫的忠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无奈、认命之举,反映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落后观念。我比较倾向前一种描述,因为温暖的笔触让这部小说增添些许温情色彩。活着,就得操心平凡琐事,就得生老病死。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谁也回答不了。         

            福贵的一生可谓坎坷不断,意外连连。为老娘买药,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九死一生,颠沛返家,却错过母亲最后一面,皮影为生,却赶上动荡的社会不断经历着苦难。十二岁的儿子因给县长夫人献血,被黑心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妻子患病不能干活,整日只能躺在床上,女儿凤霞长大后嫁给城里的二喜因难产而死,女婿干活时被水泥板夹死,就连外孙也因为吃多了豆子被撑死……倘若剧情就只是这样的一连串悲剧接连发生,难免让读者感到极度压抑。作者高明之处就在于字里行间穿插着生活的点滴温情,读来似冬日阳光般温暖。儿子喜欢羊,每天上学放学都先跑去摘一把草喂羊,经常抚摸它,跟它说话,还天真地告诉父亲:这只羊,我要一直养着!就这样一个善良淳朴的孩子,最后却因抽血过多而死,可爱的形象与不公的命运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人难受得无以复加。作品中描绘了太多不幸的人,福贵的父母,龙二,战友,县长……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也都遭受着社会的磨难。百姓生活也是社会的缩影,任何百姓经历的苦难,与当时的社会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文学作品最为重要的价值所在。主人公福贵的经历反映了国民党抓壮丁的历史,以及给贫苦百姓造成的巨大伤害。其次,在旧中国严重的官僚主义笼罩下,福贵的儿子被黑心医生抽血过多害死等等一系列生命的不平等以及滥用权力的现象,警醒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应该思考,难道无辜的生命就应该奉献给“高贵”的人?这部作品描绘了我们不愿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但这部作品却直接将它呈现在我们面前,文革时期给贫苦百姓带来的更加沉重的伤害,展现的如此淋漓尽致。                                 

            小说最后仿佛拨开乌云见到阳光,福贵赶着他从屠夫刀下救下来的老牛‘福贵’一起耕地,两个老不死的作伴活着,福贵觉得老牛就是他自己,孤单的福贵挺着皮囊还活着,天天赶着‘老牛福贵’去地里干活,和‘老牛福贵’说话,叫着死去亲人的名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着,就是活着,好好活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ih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