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互联网缩招裁员消息扑面而来,整个大环境确实正在变得越来越糟。有同学提到知识焦虑,今天谈谈怎么看待知识焦虑,以及怎么解决知识焦虑?
南极今天我们每个人工作压力都很大,知识焦虑的背后,其实是我们对未来自己竞争力的一种焦虑。如果没有足够的沉淀,没有不断发展的足够的信息,或者说提升自己的话,个人未来的竞争力会在整个大环境里面变弱,我们如何去跟前面的老人和后面的新人竞争?
知识焦虑背后很多人会采取一些行动,有些同学会考虑跨角色。什么叫跨角色?比如技术同学,最近特别想去学产品的内容,因为觉得产品能接触到很多有商业感觉的内容,而商业感觉听起来非常高大上,将来有更大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但其实我认为不管是做技术还是做产品,甚至做运营,任何一个岗位,它的竞争力不来自于谁的事情会比较大一点,或者说产品就一定比技术更牛。昨天和一个同学闲聊,他不知道计算机系要学什么,我就讲了我大学一年级在计算机系主要学的课程,以及毕业之前做的一些工作,比如能够把软件给改掉,把它从正常软件变成病毒去控制。硬盘显示器的原理,甚至CPU的运转,他听着很神奇,觉得技术专业的人很了不起。同理当技术人员听产品吹牛逼侃大山的时候,也会觉得产品的商业感觉这么好,我作为技术人就像一个工具冷冰冰地执行,而他们是真正的工匠。
但事实上,当产品遇到运营的时候,也会觉得运营很厉害,能够驱动那么多商家和买家,可以让市场上很多人去使用产品,并且沉淀数据。产品也会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具。跨角色积累的知识并不是一个人的硬核竞争力,毕竟我们时间有限,工作职责有限,很难在一家大公司或者中型公司里面兼顾多个角色,特别是早期,大家都处于一线或者二线员工的时候。
第二类人会听广播学课程读书。之前有同学想要我推荐书,做技术那段时间,我基本上不推荐看书。因为很多技术类的书传到国内形成书籍的时候,技术的概念和理念,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早就过时了。我们一般都看英文资料,谷歌搜索可以拿到国外大量最新的资料,而且这些都是在互联网上公开的。而对于产品和运营,那我就不知道怎么来推荐书了,可能会分享成功的故事,怎么看淘宝发展、阿里发展,看支付宝,但故事不能当成经验。两者最大的差别是经验可以复用,故事是永远没法复用的。经验可能一些公式一些方法来运作。而故事是特定人在特定时代特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的能够被人讲的一个东西,里面天时地利加上运气的成分很多。
那么今天到底要不要读书呢?还是说也不用去学任何课程,不用听广播。首先第一点建议是,做任何岗位,去关注新闻和业界的发展,包括公司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不管你是技术产品运营,了解整个互联网各种各样的公司在做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外部的新闻。了解这些情况不是去相信他们所说的这些东西本身的真实性,而是让你拓开眼界,因为公司外部宣传的东西和今天公司内部所做的事情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解更多的行业信息,给自己更多的输入,对于将来做出一些判断,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个建议就是除了看比较泛的外部公开的一些内容以外,非常建议同学们去衍生的看一下相关的业务或者相关的产品,甚至相关技术的专业性的书籍,或者叫字典。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今天我们经常提到新零售,作为电商的分支业务,大家可以衍生的去看看线下零售、线下物流、线下供应链,这些专业术语是什么?比如说什么叫做抛货,什么叫做重货,什么叫做坪效?包括线下加盟连锁是怎么做的?有怎样的特定服务在里面?供应链金融在传统的渠道里面是怎么做的?赊账是怎么回事?专业术语拓展的背后,是让你去理解别人原来的经营模式是什么样,因为一旦变成专业术语,它就沉淀成这个领域里的专业概念和方法论了。
至于说课程,像得到上面的一些课程,作为商业化的东西,首先它的确定性和质量是可以得到在保证的。制作课程的人,专业程度通常比较高,信息准确性也比较好,但我觉得学课程要跟自己的工作或者跟自己工作的延伸是相关的,否则听了很多的东西,其实对个人实践的价值并不大。就像高中和大学学了很多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工作时候如果毫无用处,其实这节课就还给老师了,所以最终所有听下来的课程都是要去应用。如果这些课程不应用,价值会很弱。
最后一块谈谈实践,实践出真知,但往往实践需要场景。比如今天看了区块链,我想怎么去使用它,那就需要有场景的应用进去。看到供应链金融了,我又在想怎么去使用它,但是往往很多人不具备应用实践的场景和机会。或者即使你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决策权,也很难快速的去尝试这样一些新的概念,新的流程和方法。
知识焦虑里面,除了上面提到的跨角色去理解东西,读书听广播听课程和实践以外,是否还有一些其他能够真正解决知识焦虑的方法呢?
从我个人经验来讲,第一个,看看你身边,包括你自身,在所处的环境里面,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可以做更多的决策。举个例子,比如在公司体系里面,主管级别VP级别的高管,能够收到的邮件,可能是整个公司里面仅次于老板的。他们的信息获取量就非常多,能接触到的合作方和商家,能参与的场景也是非常多的。他们在很多业务和产品上做决策,来判断做不做怎么做的机会就会多很多。所以大家可以想一下,在你的环境里面,职业发展过程中,怎么样不断的提升自己,有机会获取更多信息,有机会做更多决策。一种情况就是晋升,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阶段性的去尝试换个岗位,或者换个业务。在成熟的业务里面,可能你获得的的相对比较少,因为你已经被切分在很小的业务单元里面,只能做一颗螺丝钉,但是在一些初创的业务里面,可能团队还没有那么成熟,你所要负责事情的跨度就很大。你能接受的信息,你能做决策就会非常多,但你自身的风险也会在那儿。
第二个就是知识的沉淀。比如我自己开简书的作者号,开喜马拉雅的广播号,很多时候并不是希望去做商业化,也不希望去做其他粉丝经济,而是我自己要沉淀这些知识给自己。可能将来我加入一家新公司,或者去一家新的商业实体,可以不用重复讲一遍,就让很多人通过我过去经历的积累,快速的获得这些知识。
早在做技术的十年之前,那时候流行写博客。其实博客沉淀了大量的数据,包括文章,那时候很多人会把开源代码上传到github。经历了五年甚至更久,还会有人不断来跟我交流,我在上面的代码,他们已经在用了,但是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共享经济背后,是很多人对于这些共享经济的需求,也就是今天大公司走在前面的时候,很多你沉淀下来的经验,在未来很多垂直创业的小团队在走的时候,对他们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书籍所以知识沉淀是很重要的。知识沉淀需要做到几件事,第一个把自己的工作的视野和场景打开。比如你今天做的是CRM的业务,你怎么思考CRM在B系和B2C有什么样的差异?在B系里面,它从商家工具到今天的买家工具怎么扩展?
第二个是专业术语沉淀,你可以很通俗的将一些事情,也需要慢慢把一些专业术语沉淀下来。比如在将CRM过程中里面,包括SCRM、SaaS、供应链,可能每个人对于这些词的定义和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你怎么通过场景去把这些词用自己的方法去沉淀,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个就是场景的延伸,慢慢把自己做的这块业务引申到更多的场景去思考问题。比如在前面提到的新零售,今天我们做电商的,如何去看待线下商业实体的经营,这些商业实体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些商业实体,它对于消费者来讲,会有什么样的需求上的改变?这些是一些场景的延伸,这些延伸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并且去跟很多这行业的人去交流的。所以知识的沉淀需要自己更多的付出,去查资料,去跟小店主去交流,甚至去找一些专业的人士去交流。那么这个东西其实是无处不在,所以我认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和优秀的业务leader,要不断有好奇心去跟各种各样的人交流。
最后总结一下,知识焦虑本身这件事是没有用的,你做一些行为本身也不一定改变焦虑的本质。我觉得最重要是自己怎么样去提高个人的能力。这些能力包含:你对更多行业专业术语的理解,你跟更多行业人士去交流,去沉淀更多一线的声音,同时能够更多的去获取到一些内部的信息,并且做一些内部的决策,去验证信息和输入的靠谱性。所以总体上来讲就是:扩展视野,沉淀知识,最后应用知识,在每个环节放大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最后我相信你个人的竞争力就会越来越强。
当然这个东西说得很容易,包括我也还在不断努力,不断折腾自己,让自己能有更多的输入。今天也许我很快就能够以前的经验和思考都讲完了,那么接下来我要讲什么?我一定得需要有更多的场景,去接触更多人,再继续沉淀。所以如果你希望有不断的沉淀,不断积累,就需要不断交映在更多的折腾里面,只有折腾,你才能够有更多的收获,才能够讲出更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才可能沉淀更多的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