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写这个挺尴尬的——既不是什么抢先看也不是经典重温,不管怎么样,就是不能如你所愿,不然你会误以为掌控一切。
我明知道预告片如某宝的买家秀和卖家秀,但还是忍不住看了,因为他的名字叫斯皮尔伯格,不出所料,满满期待,好像又有机会发条朋友圈:看得我泪流满面,原来我还不曾老去……
然后,静静地等朋友点赞。
进影院前瞄了眼“豆瓣评分”(多年老毛病,见谅),
WHAT?
才5.8分!
不过今天看了一下,虽然涨到6.8,但还是老爷子的一次“滑铁卢”,看他以前那些不下9分的影片,不禁让人扼腕。
真的有那么糟?看了一下,虽然不像别人说的那么夸张——全程尿点(可能自己喝的水不够多),但没有高潮是无疑的,这也许是该片评分如此低的原因,因为它成功避开了当下中国主力观影人群的需要——爱情秀,动作秀或者两者的结合。
老爷子真的不懂观众的G点吗?如果不懂,哪来《兄弟连》、《辛德勒的名单》、《我们孤胆,我们并肩》、《E.T外星人》、《大白鲨》、《侏罗纪公园》……是不是每部都很耳熟?因为他们曾经唤起我们无数高潮,也正因为他的电影,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原来自己心中不曾提及的某个角落还可以这样表达……
不过这次的《圆梦巨人》老爷子并不打算把一个简单好玩的童梦拍成刺激带感的成人魔幻,以期得到所有观影者买单。拍了40多年电影的他已无需刻意去讨好观众,也不在意你是否买单,他只想讨好自己。你可以在那吐槽电影的无聊,什么进场5分钟就想退票,就像看了一场豪华版的《天线宝宝》之类的,他只会静静地回你一句:《圆梦巨人》是我一生中最满意的电影。
So What?
老子就想这么拍!
你们爱看不看!
《圆梦巨人》是根据罗尔德·达尔的同名小说改编,为纪念自己七岁夭折的女儿。一天晚上他给女儿讲睡前故事时,讲到一种通过长管吹到卧室,使睡着的人产生梦境的神奇粉末,两个女儿对此十分感兴趣,可是他没解释几句就匆匆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当女儿们都几乎睡着时,他找来长梯从屋外爬到女儿卧室的窗前,用一根长竿对着房间里大声吹气,为女儿送上“好梦”。正是这个父亲的恶作剧,催成了童话《好心眼巨人》(也可翻译成“圆梦巨人”)的诞生。
它是一个父亲留给自己的慰藉,想通过它告诉天堂的女儿:总有一天你会长大,结婚,拥有自己的小小人豆子,你会拥有许多成功和欢乐的时刻,但那都不应该是在这里,你会度过很长很好的一生。
所以这就是个睡前故事,如果你兴致匆匆的跑去电影院,期待老爷子给你展现一场视听盛宴,那么你当然会失望,当然会觉得无聊,当然会在电影院睡去(他的目的达到了)。
如果在一开始宣传的时候告诉观众,这是个睡前故事,欢迎带被子观影。那么观众的心理反差就不会那么大,反而可以收获一个美美的梦。
当然,讲这么多并不是说这部片有多好,影片中确实存在很多的bug,关于人物,关于情节,网上有很多关于此的老道披露,有兴趣可以去看,在此我不想多说。我只是为老爷子那份真情与执著所动容,垂暮之年的他,还渴望为午夜还未入睡的人,吹进一个美好的梦,这个梦无关乎片酬,不管是否叫座,他只想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静静地讲述。
听起来是不是很真性情?很伟大?有点视金钱如粪土,老子爱咋样就咋样的感觉?但老子曾经也年轻过,年轻的他也很努力的去迎合观众的口味,拍了很多很卖座的商业片,票房似乎成为衡量他影片质量的唯一标准,能赚多少钱是他拍下一部片子的动力。如果他一开始就拍《圆梦巨人》这种片子,也许他的导演之路就此终结。
所以,你会发现现在很多牛人在逐渐退去“打打闹闹”的外壳,去寻求所谓的“初心”,让我们心向往之,并痛恨自己的苟且,但我们似乎忘记了那些牛人曾经的“苟且”,而耿耿于怀自己的“现实”。
年轻的我们太想有所成就,太怕被人海淹没,所以大家喜欢喝“鸡汤”我们就“熬”;喜欢看“干货”我们就“拼”;喜欢看“言情”我们就“编”……只要读者叫好就行,我们似乎忘记自己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一味的附和,但这很可耻吗?我们做了大多数人在做的事情很可耻吗?我们像那些牛人年轻时那样去讨好整个社会很可耻吗?
作为普通的年轻人,在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之前,“随大流”似乎是“成功的捷径”,哪有钱赚往哪钻,哪能快速见效往哪投资……那颗漂浮不安的年轻的心需要得到这个社会有效的回应,你可以嘲笑我们的现实,世俗,但请不要忘记你曾经走过的路。我们都是通往“初心”路上的同路人。
那些一开始就坚持所好的人,固然值得敬佩,但那些为生活讨好整个世界的人也不要觉得可耻,总有一天我们会像老爷子那样,只想讨好自己。
PS:不是影评,只想与年轻的你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