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偏执也许你会联想到固执,但心理领域所说的偏执并不是所谓的固执,偏执者具有固执的特点,但是固执不能直接和偏执划等号,那偏执是什么意思呢?
偏执是无论现实中客观情况是怎样的,偏执者都会假设别人会剥削、伤害或者欺骗他们。在偏执者的状态下,会认为自己的这些假设和猜想都是真的,偏执者的基本特征是对他人的不信任感和猜疑,把他人的行为和动机揣测成恶意,这也是偏执者普遍的人际关系模式。
内在和现实,可进退在了解偏执者的认知世界前,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内在现实”和“外在现实”两个概念,举个例子:当我们出去游玩,看到一棵树,这棵树有10米 ,这个是外在现实,它有客观的标准,但是如果说“这棵树好高啊,这棵树好孤独啊,”这是这棵树带给你的感受,也就是反应你的内在现实,加了感受的内在现实,好比戴了自己的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世界,每个人的感受和看法都不同。
在健康的人格状态下,我们是可以清楚的区分外在现实和内在现实,即我能够接受别人的内在现实和我的不一样,例如七夕的时候,如果男朋友没有买礼物,你觉得很失望,甚至觉得是不是他不爱我了,但当男朋友和你说“对不起,我忘了,我没有觉得这个节日特别重要,但是我是爱你的”,当你和他沟通的时候,你能理解这个礼物和爱情不一定划等号,但是当一个人陷入偏执状态的时候,内在现实和外在现实就很容易被混淆,他会坚定自己的内在现实就是真的,他会觉得你没有给我买礼物就是不爱我了,并以此来攻击和憎恶对方。
当你发现所有的想法和感受失去弹性的时候,就会呈现出我们所说的偏执状态,偏执想法本身并非病态,例如当有人遭遇被围攻、羞辱、被陷害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偏执的想法和行为,它有时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会将危险和不愉快的感觉暂时分离开来,并且把这些想法归因至别人身上,得以给自己一些空间让自己感觉好起来,当自己感觉好起来的时候,才会回头思考发生了什么。例如当我面试失败的时候,我非常生气,在当下我会觉得 “是不是面试官的面试水平不行?是不是我昨晚没睡好,导致今天面试的状态不佳?”,这种偏执的想法会暂时保护自己的自恋,当拒绝带来的伤害褪去一些的时候,我才能冷静下来思考,“面试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我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下次如何做才能更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偏执想法的保护作用。
但是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偏执型人格障碍多于正常的偏执型人格,而且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发病率为2.3%-4.4%,偏执型人格障碍始于成人早期之前,在各种环境背景下广泛地对他人不信任及多疑,以至于将他人的动机解释为深具恶意,偏执型人格障碍在DSM-IV-TR中的诊断标准为:有下列情况中的四项(或四项以上):
1、没有足够依据地猜疑他人在剥削、伤害、或者欺骗自己,通常他们基于非常少,甚至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别人设局伤害自己,他坚信别人可能在任何时刻,没有理由的攻击自己,常常觉得自己会被深深地不可逆的伤害;
2、无凭据地怀疑朋友或伙伴的忠诚或可信度,他们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弄清楚我的朋友和伙伴是不是在背叛和伤害我,并为此做仔细的调查和寻找恶意的证据,任何不信任和不忠诚的行为都会被用来支持他自己的假设;
3、不肯对他人吐露心思,只因无理由地害怕谈话内容会被恶意地拿来对付自己; 4、在别人善意的评论或事件当中,读出隐藏的贬抑或威胁意义,例如“别人开的无心玩笑,会被当成对自己的严重攻击”,“有时候被夸奖,也会觉得别人是不是想用这种方式控制我,让我做的更努力,更拼命”,“当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会觉得是不是他觉得我不行,而在蔑视我”。
5、持久地心怀怨恨,亦即无法宽恕别人对自己的侮辱、伤害或轻蔑,与偏执人格障碍者相处,轻微的怠慢都会引起他深深的敌意,并对此耿耿于怀;
6、面对一般人并不觉得有明显冒犯的状况,却自觉人格或名誉被侮辱,因而急速愤怒回应或反击;
7、无凭据地一再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实,存在病态的嫉妒,他会持续的收集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嫉妒信念,同时为了保持对亲密关系的完全控制,会不断的询问对方的去向、行为、意图。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发生和文化因素及当下的情境没有关系,它是一种全面性的思考形态、感觉方式以及和别人互动的模式,这是超乎寻常的固执,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好像是我们内心的小希特勒,具有冷漠、多疑,独裁者的特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