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班的潭笔记㉖:练出来的专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54872/c1dc0803ea89abce.png)
没怎么锻炼的身体,举手投足总给人一种硬邦邦的感觉。
有时自己感觉还好,别人却是越看越别扭。因为身体与动作之间缺少一种默契;
写作其实也一样,文字读起来磕磕巴巴的,像生了锈的齿轮,每转一圈,锈渣一片,因为链条与齿轮磨合得太少了。
默契与磨合,都得归到一个“练”字。
想要身体柔韧,多练;
想要提高口才,多说;
想要提升写作,多写。
每个行业的专家,都是习惯的被塑造者。
连续两届奥运会马拉松金牌获得者,来自肯尼亚的基普乔格,42公里,世界上第一个跑进2小时的人,每天依旧保持30公里,一周不低于220公里的训练量,来自非洲草原的黑人有长跑天赋,但展现的前提是勤奋,光环的每一道都是他的日常;
书法届,就不举那些名家了,身边的朋友肖老师,他每学期书法班总是提前报满,书法造诣已经很深的他,每天依旧保持两个小时的练习时长;
读书也重在每天的持续积累,清代萧抡在《读书有所见作》中云: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当然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
写作就是让文字的齿轮转动起来,越来越顺畅,越来越顺滑,行云流水,有时就是这样的感觉。
当你的文字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你看到别人的文字,能马上辨别出那些是绿皮车,那些是高铁时,你的功夫就到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