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曾国藩(110)
第十六章
湘乡会馆再聚首 共宗儒学有异同
二十载所学所识收获几何
诚然,曾子城在师友的挟持之下,无论是学问、见识,还是器局,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或是初识初蒙、或是初触门径、或是渐有感悟、或是已有见解、或是已有心得,但,处于此一时期的曾子城,其核心却总是围绕曾氏家族所谓的“正途”而不敢稍大范围的波及。
也正所谓当下流行语“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一样的,已上车有座之人怎可理解尚未登车、或尚未触及车门者之窘境?!亦有“饱汉岂知饿汉饥”之窘态?
是故,虽是“岳麓山下意气发,恰是同学少年时”,也不会使曾子城丧失或放弃他之“主业”!而完全没有他后来与诸弟书中“不必功名一途”那样洒脱,主要原因就是所谓的资本与胆识!在这点上,你就不能不佩服左宗棠左季高的那种“家无半亩,心忧天下”之豪迈!不得不为刘蓉志那种只在学术追求醇儒般那种清高与洒脱!
曾子城犹如后来的曾国藩一样,是个爱反思、重总结的持重之人,虽不聪慧,但极坚韧,此时也已深知守“拙”倡“勤”之益,极似其父的死嗑硬拱之功,所学之识虽不灵泛,却极扎实。
就如其后期忆起此时所学几何一样,清晰如昨。
一日晚饭后,坐定。静坐冥思,就不由自主浮想未取功名之长沙求学旧事……那次秋围之前,也曾静思静坐,浮想联翩,自思是否敢前往一搏……
忆起二十余年,作为农家出身的士子,世代以来希望以读书寻求上升之道,读书目的就是单纯科考,所学其他极少。虽说湖南有经世致用的好传统,毕竟是不敢涉猎过多,必须瞄准"学而优则仕"的主道,不敢偏离太多。
蒙幼之时,在父亲的时刻督导下,读书学习还算自觉努力。14岁时,就可诵读《周礼》、《史记》;后在长沙童子试中,获得优异成绩;20岁时,进入衡阳唐氏宗祠读书,拜汪觉庵为师。21岁转入湘乡涟滨书院,得元堂山长教诲,改号涤生明志,决心改掉陋习,几近获得新生。23岁入城南书院得长年山长教诲、24岁进入岳麓书院,得遇欧阳厚均大师,孜孜以学,学问大长,还听闻家祖严父及师岳汪师等谆谆告诫,欲于此次秋围一搏。不知所学几多,成算几何?!
想到这儿,子城想,来日必于二子研读、讨论正途所学方可,以免忘了家族之任,此时实在做不到如刘郭二子一样的潇洒自如。
次日,天一亮,子城即约刘郭二人研学。子城先述明意图后,即先开口说道:“窃以为:学文应以韩退之为千古大儒为要(此时所论,与后期相比,实是皮毛!远不如后对韩柳之识见),其以好书、善本之书不过数种,曰《易》、曰《书》、曰《诗》、曰《春秋左传》、曰《庄子》、曰《离骚》、曰《史记》、曰相如、子云”。
刘蓉接话说:“《易》、《春秋左传》、《庄子》、《离骚》、曰《史记》尚可、尤喜相如”。
郭正想说话,子城不待郭出声,即说:“还有,柳子厚者自述其所得,正者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旁者曰《谷梁》、曰《孟》《荀》、曰《庄》《老》、曰《国语》、曰《离骚》、曰《史记》”。
郭不再沉默相让,赶紧插话说:“汝之赘述所学,吾意不然。吾特喜欢《二十三史》中秦史、汉史、唐史,可谓大气磅礴、丈夫气概、国之大者!它者,皆至末矣。”子城此时正好手中拿着《卷五秦本纪第五》。近日,子城也是刚刚读了秦孝公赢渠梁篇,尤其对孝公充满敬佩。
二人听郭氏这么说,自是大赞,亦皆认同。尤其是子城没想到,筠仙竟然有此气魄,似有出意外。如是霞仙此说,尚在意料之内。
郭氏得到赞誉,甚是自得,又欲再言,被子城打断:“朝柳二公所读之书,数也不过尔尔。可见,学无涯,须躬身。欲治国,必于正途”
子城这么一说,一下使气氛陷于沉默中,各自想起心事......刘蓉心想,虽与子城深交于心,但其“锐意功名之心尤甚”,恐不是一时可更。毕竟已是举人之身了,“修齐治平”已然入心,似可理解。郭氏似无心无肺之人一般,根本不作深思,一脸的平静如水。
刘蓉转念一想,还是觉得不能轻易放弃对子城的期待,须抓住一起的时光影响之,以使之步入官途同时,也于学术上走的更高更远。
于是,先开口说:“霞仙每读经典大作、遇黄钟大吕之语时,往往爱不释手、如饥似渴,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背诵”。
子城插话:“然也,而读书不在快而在研读思悟。吾父自吾幼时即令吾养成诵读习惯。诵读,一则可在抑扬顿挫声中享受其乐,品味其意;二则能增强记忆,出口成章,以至于一些名篇名句至今不忘。子城五岁即‘受学于庭,诵读颖悟’,十五岁能成篇背诵《周礼·仪礼》、《史记》、《昭明文选》等名著篇章;亦能成篇背诵《离骚》,亦能背诵《上林赋》等名篇,至今仍乐此不疲”。
想到这儿,心情不由得愉悦起来。读书,真乃人生之乐事!
三人不仅于馆内狠学互研,而且还按欧阳山长之倡,认为学问就是要在“二三学子,争相研学”之际,要出外游学。此时聚于会馆,自是时间上更加宽松自主。
正是由于这些潜心的研学、苦读、思考、辩析、讨论,使得学问渐长、茅塞顿开,才有了自已的厚积薄发,方才筑定了一些国学基础……
三子经此月余交往,互相之间更密,大有不愿分开之感。毕竟人要各奔前程赴任世事,遂便分手,此处无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