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是国学大师,他的文才和狂傲,在那个时代,声震寰宇。在西南联大教书的时候,他说:“这个世上,只有两个半人懂庄子,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就是我刘文典,剩下半个是陈寅恪。”
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都是名垂后世的圣贤;陈寅恪是“教授的教授”,三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历史学家。刘是庄子研究的大家,写下了有名的《庄子集注》一书。他做安徽大学校长时,学生闹学潮,恰逢蒋介石去安徽巡视,召见刘文典,指责他教导无方,刘便和蒋顶撞起来。蒋给刘一耳光,刘飞起一脚,踢中蒋的下身……蒋是何等人物,刘敢于和其较量,文人狂士的傲骨!不过,北伐胜利,天下已入吾彀中,蒋这个最高权贵,也并没把刘办了,可见还是有些雅量的。
抗日战争,大学西迁,学术西迁。在西南联大教书的时候,闻一多读错一个字,刘文典不留情面,当即指出来,颇有些小瞧这个美术专业出身的楚辞研究权威。刘文典居昆明的烽火岁月,周作人称他为“二云居士”——刘文典爱抽大烟(云烟),爱吃云腿(云南宣威火腿),是为“二云”。前方吃紧,昆明物价飞涨,大学教授也为生活所迫。这时云南产盐地磨黑的黑老大张希孟邀请刘文典去为他母亲写碑文,润笔异常丰厚,刘动心了。前往,半年才归。闻一多是清华文学院院长,到了下一学年,闻借口刘文典旷课多时不归,不予聘请,一剑封喉,踢开刘文典。刘无可奈何,只好找到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重谋一教职,再没返回京华。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把刀。很多正当理由后面,都潜藏着情感因素的瓜葛。不要说感情丰富的文人,普通人还不一样。有些话,说出来,要考虑对方的心理,会不会令人尴尬,会不会造成伤害。忍一忍,天宽地阔,不要心高气傲。避免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不产生矛盾,不要搞事后道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