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跟中小学生相关的极端事件屡有发生。不是学生之间的校园欺凌,就是因感情问题而自寻短见,要么就是与老师发生冲突以至于手刃老师。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怎么了?学生出了问题,既不能简单地推给家长,说什么问题学生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庭;也不能笼统地怪罪学校,说什么学校管理不到位。这样粗暴地归咎不解决任何问题。
我们需要冷静地坐下来研究现状。与学生相关的极端事件的发生都有诱因或者前兆,罗马城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的被无视、被压抑,屈辱、失落、挫败、孤独、沮丧等等一切的负面情绪压得这些学生喘不过气,无处宣泄时,他们就会瞬间崩盘。孩子在家里,被父母管教;在学校,被老师约束。与长辈相处,没有话语权;与同龄人相处,没有存在感。学生的声音没有人关注,更没有人听取,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压抑、无助、屈辱的情绪里,难免不仇视这个环境及环境里的人。当最后一块岩石压不住喷薄滚烫的岩浆,火山就爆发了。
当然,说问题家庭也对。在这样的家庭里,缺乏民主和亲情。有家长很是困惑,说孩子从学校回来什么都不和他们说。这种情况的始作俑者应该是家长。肯定是先前某些时候孩子给你说什么事情时被你截住话,而且还粗暴地否定了他,以至于后来什么都不愿意和你说了。还有些家长管教孩子就是打,打的结果是孩子和家长的关系越来越僵,抵触得越来越厉害。一句话,孩子在家里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没有感受到爱,也没有学会爱人。
“白天不懂夜的黑"同时,学生出了问题,学校难辞其咎。眼下的学校,最大的共性是精细化管理,一切教育行为,无论能不能量化,都尽可能地予以量化,这种体系突出的特点是追求整体性,忽视个体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行为上做到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而对于有个性的学生则是无情打压。这类学生被视为另类,长期生活在逼仄单一的环境里,不出事才怪。
人们喜欢说现在的孩子缺乏同理心,同情心,没有责任心,不懂感恩。可是我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学校里出了极端事件,校方想法设法封锁消息,甚至告诉那些已经在事故现场的学生,不要议论,不要过度关注,不要操那么多闲心。校方更是轻描淡写地说这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校方已经做到仁至义尽。某大都市的一所小学门口发生了歹徒行刺学生事件,时值上学高峰,很多学生目睹了这一血淋淋的惨状,但班主任还要给自己班里的学生说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不要管别人。这是别人的闲事吗?什么叫“不要管别人”?是我们的老师在教育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要有同理心、同情心,这简直是要把人教育成冷血动物啊!出了事故,学生们为什么不可以议论,为什么不可以感同身受?出事故的学生可都是众多学生的同龄人啊。物伤其类,是人的最基本的一种情感,为什么不可以有呢?
有一所学校,一年之内发生了多起学生跳楼事件,据说都是因为感情纠葛。十来岁的孩子出现感情问题很正常,也很普遍。按理说这应该引起校方足够的重视才对。可是在那些自以为真理在握的校领导看来,这些以身犯险、闹出极端事件的学生实在是一无是处——目光短浅,幼稚可笑,愚蠢至极,他们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责任担当,沉溺于个人不成熟的感情里不能自拔,且认为这只是个例。当然也会说让老师们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也仅限于泛泛一说。我以为这样处理极为不妥。这个是绝好的教育契机,是一个值得学校的管理团队好好研究的重大课题。学生情绪的管控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大问题。虽然说出问题的学生只是极少数,但谁又能肯定大多数学生的情绪就没有问题了呢?尤其在这个时候!这不应该是笼而统之地说做思想工作思想疏导,而是需要从根本上反思学校的管理出了什么问题,进而做出实质性的调整或改变。
“白天不懂夜的黑"我们的孩子从小听到的最多的话是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永远都是不允许干什么,孩子们也从来没有自由过。人们把没有正确地使用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能力,叫做情商低。情商不是简单的有眼力劲儿,不是孩子哭的时候不让他哭,发泄情绪的时候不让他发泄,反而在六岁之前要他们自然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这样才可能学会控制情绪,因为儿童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学会自律。而自律这种品质非得从小予以培养不可。也就是说一个不曾享受自由的人是无法达到自律的高度的。而且,当感情的所有闸门都被堵死的话,难免不出问题。
搞教育的人总喜欢越俎代庖,用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如果这个观念不彻底转变,教育会很危险。由此看来,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及其他管理者。教育首先要尊重人,尊重个性,尊重人的成长规律。教育如果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不仅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白天不懂夜的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