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学得不好,理科生是因为要学得太多,那文科生呢?

学得不好,理科生是因为要学得太多,那文科生呢?

作者: 随意de徘徊 | 来源:发表于2019-03-30 05:38 被阅读11次
    学得不好,理科生是因为要学得太多,那文科生呢?

    2月24日,86岁的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去世。李先生在史学界地位非常高,不但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的组长,而且在甲骨文、青铜器、战国文字等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

    生前《科学时报》采访了他,当谈到教育问题时,李学勤先生从他从事多年的“汉以前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对教育提出了不少批评意见。

    第一个意见是,现在的教育,更容易让学生偏科,而不是广泛涉猎多门学科。

    李先生的专业是古代文明研究,在这个领域里,研究时需要学者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如历史学、文献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乃至一定的艺术史知识。

    但是,他发现,今天很难招到这样的学生,“学历史的对考古学不太懂,学古文字的对文献、考古又不太懂,学考古的文献又比较弱。最糟糕的是,他们的外语每每比较差,外国文献很多,非常需要懂外语的人对中外进行比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李先生说, 也不能怪学生,因为现在的本科期间,学时太多,课程扣得太死,学生根本没时间去考虑别的。但是,英文的大学,也就是university中,本身就包含了“普遍”的意思。

    他说“一个真正的大学,应该是多学科的、多门类的”,不是说仅仅有很多学科,而是学科交叉融合,多学科的学者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个意见是,没有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就是无源之水。但是,今天的基础学科很不容易招到高质量的学生。

    李先生认为,问题其实是出在高中教育阶段。

    他明确提出,反对高中分文理科。理由是,“高中是一个人逐渐塑造成型的阶段”。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让人对人生和科学有一个正确认识。

    因此,好的高中,不是说教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学会科学思维,锻炼出逻辑系统和思维方法。

    文理分科的结果,导致了,“一些理科的学生连封信都写不出来;学文科的,缺乏科学知识。”

    第三个意见是,今天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学生没有机会向导师学习研究方法甚至是做人。

    李先生说,他从前读清华时候,上课时学生基本都是个位数,有时候大家索性就去老师家里上课。

    现在,有的老师已经连自己的研究生都不太认识了。

    “现在的老师连自己的学生都不熟悉,怎么能够言传身教呢…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必须教学生怎么做人、怎么做学问、怎么运用知识。知识本身不起作用,是要人来运用的,知识通过人来起作用,是人的知识。 ”

    李先生的第三个批评意见是:教育的功利化。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就是把高等教育同个人利益联系得太紧密,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更偏向于应用技术和时髦领域。

    总结一下,史学大家李学勤,在生前接受采访时,对当前教育提出的一些批评意见。

    这篇文章原刊于《科学时报》,题目为“访清华教授李学勤:功利化是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

    他的观点包括:学生缺少跨学科和多学科知识、高中文理分科导致基础学科招不到高质量学生、学生和导师关系变疏远,以及教育的功利化。

    理科方面存在问题很好理解,因为这跟当今社会的知识爆炸有直接关系。

    以前牛顿和爱因斯坦在20几岁的时候就可以成为领域内的大牛,现在很多博士毕业,30多岁,才能把学科里的知识体系基本掌握,算是真正入门。

    而随着现在的学科体系的知识量越来越大,对人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学科之间也越来越抽象,所以融会贯通。

    那,文科方面呢?

    首先,教师学生比高是客观现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跟老师学习,并在自己的精力范围内尽可能多的辅导他们。

    言传身教,认真负责这本来就是教师职业化、专业的表现。

    但在“只以论文来评职”的氛围里,就是有专心教育的老师也不会被学校重视,结果导致学生根本就见不到老师的面。

    学生呢?由于在分配压力的现实情况下,学生一开始就是在为找到好工作而学。

    加之老师的视野狭隘,结果导致学生根本就没看到本学科真正的“美”。

    怎么才能解决这样的矛盾呢?

    我认为,首先要改革学校的教育理念,其次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引导他们去掌握探索“跨界”研究学习的方法论。

    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要从“要得学”转化为内驱的“我要学”,发现其他学科和本学科的关联及其能产生的美妙的化学反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得不好,理科生是因为要学得太多,那文科生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nd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