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为什么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善于利用舆论来“激发”民愤?而这些人也确实获得了广大的舆论支持者,今年最轰动的莫过于“江歌案”,“网红saya殴打孕妇”“崔永元范冰冰大小合同”等等,如果把这群舆论者看作为一个“群体”,那么,在这本书似乎能找到一些答案。
今天在微博看到网红saya道歉的新闻并开始“逆转局面”,一波洗白营销让底下吃瓜群众开始倒戈,起初喊着让网红去shi的人都纷纷说“这个孕妇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们且不去评论这件事情谁对谁错,只需要明白:人确实是很容易被引导的,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此刻眼前看到的!而这群人,可以被理解为“乌合之众”。
书里如何解释“乌合之众”,即“群体”?
作者认为:群体是不论民族,职业和性别的个人的集合,也不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走到一起。在特定情况下,群体表现和构成群体的个体差异很大的特征。群体中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取向会非常一致,而他们自己的个性会消失。集体的心理无疑是短暂的,但会很清晰地表现出明确的特征。
管理者可以通过学习群体心理来领导“乌合之众”。
群体有特征:
1. 群体的冲动性、易变性和急躁性
2. 群体的轻信和容易被暗示
3. 群体情感的夸张与单纯
4. 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5. 群体的道德观
群体特征受诱因的影响:
自觉人格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都转向一个明确的方向产生“心理群体”,这是由异质成分临时组成的新存在(数量和力量上),群体的匿名性,无责任,拥有集体心理。
1. 种族和构成服从的刺激性因素的性质和强度
2. 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 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
3. 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激发一个人最原始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群体中个人之间进行传染和暗示间的相互作用,促就了群体特征的外在表现。
群体会产生催眠影响:
一个人带入情境——丧失自觉人格——服从于操纵着暗示。
一个群体经常是犯罪的群体(智力,从众,诱使),但也经常是英雄的群体(信念,精神,榜样)
群体的行为:
群体的行为更多是受脊椎神经,而不是受大脑,任由一切外在的刺激因素摆布,并对他们持续不变的变化做出反应。
群体中的人不仅在行动上与他本人有着完全相反的表现,其思想及感情也与平时完全不同。
第一,在智力上,群体的表现远不如构成这一群体之中的个人,所以在智慧这方面上,群体并发挥不了优势。
第二,群体比个人更有力量,但是其表现是极不稳定的;而个人无论是智力和能力方面,总能维持在一个水平线上。
第三,群体的行动是受感情激起并主导的,这种感情的强弱程度,决定着群体的行为能力。
第四,群体的表现有可能比个体更好,或者更差,这取决于周边的环境。
第五,群体能够干出什么来,取决于影响群体的暗示具有何种性质。
第六,群体往往会构成骚乱的因由,但群体更多的表现,却是一个英雄主义的群体。
群体的观念:
本书群体的观念分成两类。一类是那些因一时的环境影响来去匆匆的观念;另一类是基本观念,它们因为环境、遗传规律和公众意见而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不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
群体领会观念的方式:
当一种观念经过了彻底的改造,使群体能够接受时,它也只有在进入无意识领域,变成一种情感——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产生影响。
当观念通过不同的方式,终于深入到群体的头脑之中并且产生了一系列效果时,和它对抗是徒劳的。
群体推理能力:
就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群体没有推理能力,因此它也无法表现出任何批判精神,也就是说它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它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
群体的想象力:
群体喜欢用形象思考,具有不辨真假的倾向,能给公众的想象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他们赖以发生并引起关注的方式,掌握了民众想象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群体信念的产生和确立的影响性因素:
直接因素:形象,词语,惯用语,幻觉,经验,理性;
间接因素:种族,传统,时间,制度,教育;
群体领袖发生作用的手段:
断言,重复,传染(如今互联网的发展,新闻媒体的大力报道),铸就威望。
《乌合之众》这本书观点鲜明,作者认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其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不少观点或许过于直接刻薄,对这本书有“偏见”的不在少数。但,不管是多伟大的作家,书写的也只是自己的片面而已。咱们就书论书,不要仅从字面语句来理解作者的观点。《乌合之众》中所讨论的群众 — 庸俗、混乱、无序、残暴,大都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的,从罗马帝国、宗教信仰,他们身处于一个极易被煽动、残暴、混乱的群体,对于不了解西方宗教、战争、哲学等西方背景的人,可能很难以理解并接受。
联想起前不久跟朋友吃饭谈论起国内民众的舆论导向,一个朋友说觉得现如今人们已经改变了,我问她为何这么想,她举例当初汶川地震范跑跑事件,当时是过街老鼠,现在大家似乎都宽容他了,这是进步的表现。
很明显,这个举例是不成立的。人们不是“宽容”他了,而是随着事件的消逝,大家淡忘了。倘若如今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这个人”的下场一定不会比“范跑跑”更好,更何况现如今的信息流,新闻媒体几乎让70%的国人触及,舆论压力更大,群体的力量“更大”。每日穿梭在各类群体中,提醒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因为,洗脑确实无处不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