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了“我爱阅读”模块的《画家乡》的一篇阅读。其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提取“谁的家乡?在哪里?哪里有什么景物?他在那里做什么?”等关键信息。我在黑板上做了一个表格,让一个基础好的学生回答后,又让基础中游的学生来回答问题,最后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来回答,没想到学生就是天生的模仿家,学着样子都能够把关键词提取出来。
谁的家乡 在哪里 有什么景物 做什么
涛涛 海边 船、鱼、虾 捡贝壳
山山 山里 山、水、树 采蘑菇
平平 平原 稻子、棉花、菜地、鸡鸭、竹子 奔跑
青青 草原 草、羊群 骑骏马
京京 城市 街道、楼房、公园 跑向图书馆
我 ……. …… …….
没想到目标完成的非常快,我看课堂上还有时间就突然有一个想法:能不能也让孩子们学习写一写自己家乡的风景?
这时我就引导:
“涛涛的家乡在海边;山山的家乡在山里;平平的家乡在平原;青青的家乡在草原;京京的家乡在城市。那你们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乡在农村”
“是的。那我们能不能把‘农村’改成‘乡村’是不是感觉更美一些呢?”在征得学生的同意后我们就把家乡定在乡村。开头就有了:我的家乡在乡村。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己思考乡村的风景或者景物有哪些?孩子们都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一言半语。看此情景,我又顺势引导:
“现在是深秋季节,想想现在这个时节都有什么景物?”
“有落叶,树叶变黄”
“有麦苗”
“对的,说得真好,老师也想到了这两种秋天的景物,更重要的是我也写下来了,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在听到学生回答秋天的景物时,我突然在脑海中蹦出了了几句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句子。看到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我的杰作,异口同声回答道:“想!”我赶紧拿起笔在黑板上写起来,下面的学生我写一个字便读出一个字:我的家乡在乡村。我画的麦苗一眼望不到边,麦苗长得又绿又密。小路两旁的小树叶在秋风的吹赶下一片片落下来。那个正在树底下捡树叶的人就是我。随后我给学生分析了我的写麦苗的句子是从第五自然段中改编的把“草”换成“麦苗”,写树叶的句子是从一年级课文《秋天来了》中选用的。这下同学们似乎有思路了,奋笔疾书。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有学生问我“老师,我能不能加上麦苗的颜色‘绿油油’?”“那太可以啦!能想到这个词真是太厉害了”还有学生问我“老师,我能不能加一些其他的景物?”“当然可以,你们可以借用老师的句子也可以加一些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听到后,写得更起劲儿了。不一会儿,学生们纷纷来到我面前让我看一看。看到他们写的顿时觉得很有成就感。比如有一个学生修改后是这样写的:
“我的家乡在乡村,我画的家乡有小河,河里有小鱼,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公路两旁有大树,大树上的叶子,一片片的从树上落下来。田里的麦苗碧绿碧绿的,一眼望不到边。林子里那个正在捡树叶的小男孩就是我。”
没想到孩子们是有仔细观察生活的,表达也是很清楚,想象力更是很丰富。二年级的学生模仿力很强,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写话中一定要给予例文,让学生去模仿,然后再有所创造。这堂课我抓住了教育中的机智,抓住写作的机会,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实时的引导。下课了,从孩子们腼腆的微笑中,我觉得我上了一节有温度的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