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书上看到这么一句谚语: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生活就会一帆风顺。意思是说,你想做的事情不管是大是小,都不要着急,唯一的办法是要一步一步的来。
心事就像一块石头,放在心里久了,沉重了,总要拿出来磨一磨。
而朋友们总会说:“别着急,慢慢来”。
01拖延的现象
小美是一家辅导机构的语文老师,她想先着手解决孩子们的阅读问题。
从上个月开始她做了一个小计划:她要读完艾德勒版·《如何阅读一本书》,大致翻阅了书籍的内容,文章通篇大约300页,感觉并不晦涩难懂,如果每天看十页的话,一个月下来,时间基本是够用了。
可是到目前为止,书只读了一半,还只是属于基础阅读的范畴,读书原本是想把学到的方法罗列出来,再以“以教为学”的方式讲给孩子们听,这样也便于她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啊,结果效率这么低。
这几天她向我吐槽不开心、自责,觉得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并且无法集中精神去做好另外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了家长圈里经常吐槽的高频词汇——“拖延”,小美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便是拖延带来的心理压力。
拖延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孩子们早起赖床,吃饭磨蹭,拖沓写作业,还不愿做运动……
对于孩子们严重的托延,大人们说起来都是泪,着急、烦燥、想发火甚至不断地指责孩子。即便催促孩子一遍又一遍,却发现效果不明显,家长们真是生气又挠头。
其实拖延,像是一个个毒瘤,不仅向小学生蔓延,它也集中泛滥在我们大人的各个方面。
比如我们在工作上表现的很积极,但在生活中却慵懒不堪,过得一团糟。
我们可以在网络冲浪中数小时的迷失自己——阅读新闻,不停的搜索,摆弄抖音,观看视频,却无视家人的存在和需要。孩子们跟我们打招呼想问问题时,我们却束手无策,置之不理。
我们不仅逃避生活的挑战,而且对需要独立完成的事情都推托了事。比如:考文凭、学驾照、见陌生人、结束一段感情,甚至讲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这样的事情上都是避之唯恐不及。
我们有没有发现?只要我们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时,行动就缓慢,甚至不予理睬,直接放弃。
曾经在某个网站上看到一个名为“我们都是拖延症”的小组,成员以每天30人的速度在递增。在仔细阅读了很多人的帖子后,我发现小组成员在用文字宣泄着拖延带给他们的痛苦、悲伤、忏悔、无助以及绝望——他们真的没有救了吗?
心理学上讲: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拖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解决了的,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它不会再长出来了,但是实际上它的根埋藏的很深,很快又长出来了。
02拖延的原因
孩子们说:大人明明知道我有很多缺点,他们说我懒惰,说我靠不住,不值得信任。他们有时候责备我不自觉,但是却不帮助我。
如果孩子先天的特质跟后天被对待的方式之间没有被很好地协调的话,他们很难建立起坚实的自信,他们感到自己有所缺失,没有权利去追求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这给拖延问题的产生制造了机会。
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很多成功和失败的榜样,比如父母,兄长,老师,同学,邻居……
我们可能因为他们的高不可攀而自暴自弃,或者片面地把他们的品质理想化而贬低自己……很可能觉得通过拖延就可以避免面对这样的状况。
缺乏自信是导致拖延的一个主要原因。
神经科学家指出:“人脑对未来的期待是以过去所习得的东西作为参照的。”我们是通过过去的经验来感知未来的。
父母或其他亲属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就把他们的价值观,态度,信念,规矩等某些影响永久性的嵌入了我们的大脑,最初这些信息来自于外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就变成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通过后来积极的思考和有意识的知觉,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早期接受的信息是否正确、合宜呢?内心便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家庭态度和观念是造成拖延的根本原因。
那么你处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当中呢?
通过实验证明:施压、怀疑、控制、依附和疏远这五个家庭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
施压倾向:在以个人成就为取向的施压家庭中,唯一值得赞赏的就是表现一流和完美,认为缺陷、平凡、错误是羞耻的。
因此在父母的高期待和苛刻要求下,拖着不去做事总比在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之后却功亏一篑要强。
怀疑倾向:“你不具备哪些必备的条件”,这是以怀疑倾向为主的家庭所传递出来的信息。
只有当孩子所做的事情引起大人的兴趣的时候,大人才会鼓励孩子,这让孩子无法在自己的兴趣基础上建立信心。
孩子因自信心不足,一方面拖延、退缩不前、不求上进;另一方面,孩子对付家人的怀疑采取的方式就是反叛和挑衅,他们已将怀疑内化到了心中,在面对困难挑战的时候,多半会丧失勇气,告诉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它。
控制倾向:对孩子的生活指手画脚,越俎代庖。如果一个家庭规矩多变,或者奖惩不均,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可以随意改变规矩,反复无常。
如果一个孩子不断接收没完没了的建议和指令,他就会感到他没有权利拥有一个独立的自我。
通过拖延和拒绝做事情可以削弱家长对他们的严格控制,并在拖延中找到安慰。这时候拖延是一种让心灵存活下去的策略。
依附倾向:家庭不鼓励家庭成员去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而是提倡依附和牵绊,他们还告诉孩子他们需要照顾,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对家庭责任重大,以至于疏忽了自己的利益。
孩子们获得了家庭的很多帮助,可能永远不会发现他们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也不能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当负疚感带来的窒息,依赖感又跟其余世界隔绝的话,他们通过拖延来逃避依附关系。
疏远倾向:家庭成员之间缺乏身体爱抚和情感的关联,没有共同的兴趣,也没有受保护的感觉。
父母在情感上跟孩子比较疏远,他们对孩子的经验无法感同身受,孩子们会感到孤立无助,必须独自解决问题。
孩子尝试让自己变得完美,目的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并取悦某个人的时候,他对自己期待越多,就越害怕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因此他们会通过拖延将人际关系限定在一定的安全距离之内。
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评估。恐惧感,会压制孩子自尊心的发展。以上几种家庭倾向普遍缺乏一种对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基本支持。
个人成长中的一个使命就是要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合理认知,并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同时又能维护一个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给孩子们无条件的爱,和孩子建立一种伙伴关系会让孩子感到一份尊重和价值。
因此,拖延有很多的成因,并不是简单的因为懒惰、缺乏纪律和道德败坏,它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
03克服拖延的技巧
1、不用急,慢慢来,一次尝试一个技巧。
2、观察内心的抵抗,明确自己因为什么恐惧?
3、使用笔记或者日记,记录生活中的想法和情绪,追踪变化的过程。
4、运用自由书写的方式,挖掘恐惧,了解内心的抵抗,找出自己的价值观,检查我们的反应和改变的态度。
5、考虑心理治疗,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思考和感受之后,大脑会重新编制和改变。
学习和实践以上技巧可以帮助自己结束拖延。奖赏是一种正面的激励,他加大了一种行为重复的可能性。而重复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坚持住,别放弃。
04给父母的一点建议
面对孩子的拖延,在经过鼓励、失望、恼火、僵持阶段后,无论是通过唠叨,威胁还是贿赂以及逼迫行动的方式,都一无所获。我们就需要尝试一些新的办法。
1、培养自身的成长心态。那种只注重成绩,或者只强调孩子智力的内心倾向是不正确的,可以为孩子所付出的努力,认真投入的精神、坚持表示称赞。尊重整个过程,而不是只关心结果。
2、大脑的神经连接方式不同。拖延者有可能在计划、组织和自我监控、记忆力和专注方面存在问题,应该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3、询问拖延者,怎样能帮到他?让他学会为自己做决定是他成长的一部分,他必须自己知道学业对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处理它。
除了记住以上这些普遍原则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技巧,可以摆脱与托延者的僵持局面。
1、帮助孩子设定小目标。每一项任务都可以被分解成几个部分,一步一步来。
2、帮助孩子识别时长。清楚的知道完成一个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3、设置清晰的限定和结果。设定一个任务完成的时间,清楚的知道必须要做到什么事情,不做到的后果究竟是什么?
4、以相应的奖赏作为鼓励。奖赏其每一个步骤的努力,创造性和坚持,而不是因为结果而奖赏。
5、这是孩子的事情,而不是你的事情。不要拯救,让孩子自己品尝苦果。若决定帮助孩子完成某件事情时,请采用“时间交易”的方式。
6、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需要。与完美主义倾向作斗争,承认人的局限和缺点。
7、恐惧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恐惧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采取行动来征服恐惧。
8、用好奇心而不是用判断来聆听孩子告诉我们的事情。避免使用恼怒,不信任,蛮横,贬低,羞辱,嘲弄和轻蔑的态度。
9、如果你真的生气了,直接告诉拖延者。他的哪些具体行为让我们坐立不安和影响我们。
拖延真的就像一颗蒲公英,它具有错综复杂的根须,很难完全根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拔出这些蒲公英。
克服拖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别着急,一步一步来,一次拔出一颗,这样我们的花园才不会被蒲公英全部占据。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消除拖延,而是以一种宽容乐观的态度,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与自己像老朋友一样和谐相处,通过这样的心态来减缓拖延的惯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