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读一章读书
《认知尺度》读书笔记|对付偷懒大脑的四个诀窍

《认知尺度》读书笔记|对付偷懒大脑的四个诀窍

作者: 史远方 | 来源:发表于2019-10-06 06:16 被阅读0次

《认知尺度》读书笔记|对付偷懒大脑的四个诀窍

今天学习的书目是《认知尺度》,本章题目为《第2部分思维尺度:有效升级你的认知》。

01 元认知

20世纪70年代左右,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John H.Flavel)提出了元认知理论。他认为元认知是:
• 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
• 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
以上两句话是说元认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如何认知的知识的了解,二是对这一认知过程的调节。
认知大体上可以说是思维、决定、推理等活动的过程。元认知则相当于研究思维、决定和推理,考察人脑思维、决策的过程。

02 大脑学习三大特点

大脑有以下三个特点可被应用到学习上:第一,大脑永远想偷懒;第二,大脑永远爱新奇,渴求模式;第三,大多数知识以内隐形式存在。

  1. 大脑永远想偷懒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没有做任何思考任务,大脑的能量消耗也很大。成人的大脑一般重1.5千克,大概占体重的2%,却消耗了整个身体20% 的能量。正因为大脑耗能极大,所以大脑会自动优化效能,会尽可能把所有的能量都花在刀刃上,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偷懒,寻找省力的诀窍。
  2. 大脑永远爱新奇,渴求模式
    英文专门有一个词来形容好奇心,叫“novelty seeking”(“追求新奇”)。“novelty seeking”是一种能力,是我们天生的倾向。
    大脑还渴求模式。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格式塔效应”,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在混乱中找到模式,擅长找到看似不相关的东西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3. 大多数知识以内隐形式存在
    人类知识中有大量的内隐知识,知觉的、运动的、知识的……还有些知识存在于情景,跟当时的背景和人有关,无法一一言说。还有些数据本身是高维的,但是表达出来就已被降维粗浅化,丢失了很多信息。

03 谷歌效应

2011年,贝奇·斯帕罗(Betsy Sparrow)提出“谷歌效应”,是说当我们适应互联网后,记忆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平时绝大多数知识不再装到脑子里,而是装在互联网上,需要什么东西,搜一下关键词,全出来了。我们并没有理解这些知识,只是记住了它们被放在哪里。现在我们常常感叹自己记忆力下降,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发达的互联网让我们可以直接检索需要的内容,自己生成记忆的机会减少了

04 对付偷懒大脑的四个诀窍

  1. 尽量下课后记笔记
    很多同学喜欢做随堂笔记,然后下课把笔记本一合,就以为自己记住了课堂上学的内容,但其实大脑在偷懒,你写下并不代表你记住了。
    正确的记笔记方法应该是上课时只记几个要点,下课后找个时间通过回忆把笔记补全。有不明白的地方,自己查阅课本和资料,把这些地方弄懂,同时对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重组。这在心理学上叫“必要难度”,同时还利用了“记忆的生成效应”,也就是说,你自己生成的记忆会更加难以忘记。
  2. 考试,考试,还是考试!
    认知科学家们说考试好。为什么呢?因为学习有目标,有指向,记忆会增倍。考试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逼着你去重新梳理知识。

我(魏坤琳)曾经在自己的课上做过实验,上课前我说今天讲的内容非常重要,下一节课我会随机抽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同学们虽然会立刻“哀号”起来,但要面对在全班同学面前复述的巨大压力时,他们都会开始努力听课。后来的结果也好得出奇,全班同学的期末成绩都有显著提高。

  1. 切换场景
    尝试做一个小测试:在限定时间内背单词,第一次是在一个房间里,第二次是在不同房间里,两次的效果会有什么不一样呢?结果是第二次的效果明显比第一次好。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记忆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跟情景连在一起的,不同房间的多样性情景,会产生不同的情景记忆编码,可以有效提高记忆效率。

  2. 交错式学习
    以期末考试为例,学生复习科目通常是五六门。一种策略是一直复习一门课直到完全掌握,再复习另一门;另一种策略是把一门课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先复习这门课的一部分,再复习另一门课的一部分,如此交叉复习。
    这两种策略哪一种更好呢?答案仍然是后者。后者被称为交错式学习,是指将某一段学习内容分成若干节段或专题,各部分交替着学习。与这种学习策略相对的是批量式学习。
    交错式学习很好地结合了分散学习和其他促进学习要素的作用,学习者必须不断克服不同学习内容间的干扰,迫使学习者注意到其中的异同,从而在编码过程中促成对学习内容更好的表征,促进学习保持和迁移,是经大量研究证明的有效学习策略。

05 开放式提问助力学习

开放式提问会给你无穷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平时给自己提开放式问题,接着就会翻很多书,看很多人的观点,然后再综合各家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考。

例子:假设这样一个情景:开学时,老师发给你一套历史书,三本一千多页,让你在这学期把它们学完。你会不会觉得学习变成了记忆,觉得无聊、动力不足?你会不会因为要记的东西太多而心生疲惫?但是如果老师提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你会不会觉得你的好奇心被勾起来,给了你努力的方向和强烈的目标,让你产生思考——这个问题涉及地理、制度、政策等原因,你就会主动去看这套书。

06 四种思维习惯激发好奇心

思维习惯相当于自动化你思考问题的方法,每当遇到问题,这些方法会自然出现,推动你思考。
思维习惯以问题开始。

  1. 第一,看到任何不懂的事物问一个为什么。譬如你刚刚看到格式塔效应图像,就可以问:为什么大脑会自动补全?怎么实现的?所有的心理学问题或者任何学科的问题,都是从几个基本的“为什么”开始的。
  2. 第二,科学思维。除了老师的解释、书本上的解释,还有别的解释吗?永远都在问自己:还有别的解释吗?这是典型的科学思维,用术语讲即是备择假设。备择的理论是什么?因为你提出这个问题,要形成自己的观点,你就必须得找证据,科学研究就是这么做起来的。
  3. 第三,创新思维。面对一个难题,传统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其他脑洞大开的方案?两者的差异是什么?我能想到最好的方案是什么?这个方案是否需要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问完这些问题,你就得马上找新知识、新见解、新书,开始新的学习了。
  4. 第四,批判性思维。它的问题模式是:真的是这样吗?譬如说以前历史书上说劳动创造人,我会问:真的是这样吗?人类的起源真的是劳动造成的吗?动物不劳动吗?什么是劳动?怎么定义劳动?

07 成为学徒,成人学习的最佳方式

研究学习的科学家通过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普通人想进入一个领域,有效方法是直接进入相关情境,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然后围绕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就如同学习编程,你想从“小白”进阶为大师,需要直接进入编程领域的社群,跟程序员交朋友,先帮他们打杂搞好关系,随着自己技能的增长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

08 应对信息过载的最佳解决方案

应对信息过载的最佳解决方案:信息过载时代,不要面对信息,而要面对人。信息不重要,信息承载人才最重要,你得去和时间最前端的人群连成小社群。这个圈里的人,才会用最简单的话告诉你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信息。

09 学习内隐知识还要注意“输出”

学习内隐知识还要注意“知行合一”,意思是学完了理论知识,还需要使用“输出”这个方法来对知识进行检验。“输出”具体到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你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得用一篇文章表达出来,想到一个创意时用具体的代码表现出来。
为什么强调“输出”,因为你可以看一辈子书,把各个学科都打通,但是最后如果不落实到行动上,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都是不够的。只有在行动中你才会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是有漏洞的,才会发现以前认为自己理解了的东西其实并未理解。

10 巴德利的两个认知卸载故事

工作记忆之父艾伦·巴德利(Alan Baddeley)的学生黄扬名谈他老师的两个故事。

「我刚到约克大学时,要和巴德利约第一次正式面谈的时间,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他就从他的口袋里拿出一个很小的本子,对我说:“你要约哪一天我就把日期写下来。”我在英国学习期间就学习了老先生的精神,有要记的东西就把它写下来,这成为我学习期间一个很好的帮手。」

「还有一件让我感到非常赞叹的事情,有一回我要跟他约一个事情,他就掏出了一条手帕。我心想你要打喷嚏还是要咳嗽吗?怎么拿手帕出来?结果他是在手帕上打一个结,我就很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今天要打一个结?他跟我说:“我每天回家的时候都会掏出手帕,如果手帕上面有结,我就会认真地回想一下,当天有什么事情是还没有做的,这是一个提醒的策略。”」

11 做一些卸载,你的表现可能会更好

不要一直处在满载的状态,有时候做一些卸载,你的表现可能会更好。

例子:
1.几年前有一个实验,研究认知卸载对人到底有没有帮助。实验人员找来了两组志愿者,在实验的第一部分,他们要记同一个东西,但是有一组志愿者能把要记下来的东西存在U盘里,在最后做记忆测试前,可以把这个U盘打开再复习一遍。实验的第二部分,这两组志愿者再同时记另外一件事情,然后进行测试,实验内容完全没有差别。
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前半部分的记忆,那些把内容存在U盘的志愿者记忆表现比较好。这其实很合理,因为他们可以在测试之前重新学习、记忆一次。但是有意思的是,这些用U盘的人在第二部分实验中的记忆表现也比较好,但他们并没有把东西存在U盘里。为什么他们的记忆表现会更好?原因就是当他们有一半的东西放在U盘里的时候,心理压力是比较小的,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是满载的状态,就有更多的资源去做后面的测试。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卸载。

  1. 美国埃文·里什科(Evan Risko)教授也做过一个实验。他请一些志愿者来打字写一篇文章,其中一些人是用正常的键盘,而另外一些人用的键盘反应比较慢,按完一个键之后要隔一会儿才可以按下一个键,或者他要求这些志愿者不可以用两只手一起打字,而是用单手一个键一个键去按。结果他发现这些受到阻碍的人,也就是没有在满载状态下的人,写出的文章比较优美。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没有满载的状态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资源去构思要找什么样的词放到文章当中。我们有非常大的潜能来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当然满载也很好,生产力很高,但是当你把一些东西卸载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何远舟的得到』:「有人建议,日程不要安排太满,给留一点空。其中原理,应该既是防止紧急事件,也是给自己一点认知卸载吧!」

12 如何进行认知卸载

第一,什么时候卸载?基本上时时刻刻都应该卸载。我在做事情的时候,有一个特定的目标,除了目标以外的东西,我就放空,那些不重要的我都不处理。
第二,卸载多少?卸载多少主要看各人的平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
第三,怎么卸载?这其实也是因人而异的。以记忆为例,我们今天要记一个东西的时候,核心信息是最该保留的,其他细节的东西就不一定要在当下进行处理。

13 助人2.0

第一,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呢?我们要帮助熟人,心理学的研究也确实发现我们帮助熟人的意愿和频次要远远大于帮助陌生人。首先,因为熟人很可能是你的家人,那么亲缘选择可以驱动你帮助他们;其次,熟人最容易直接回报你;最后,熟人也更愿意帮你传播美名。
第二,如果我们观察人类进化出助人行为的这三个原因,会发现人类进化出助人行为并不是由于道德,而是由于利益。
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如果我们留下自己的名字,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回报。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如果在一个场景之下,你可能会被别人看到,你可能会留下自己的名字,而且别人会把你的名字传播出去,那么你做好事的概率要远远大于那些没被别人看见的人。
第三就是好人要抱团,因为当好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直接互惠和间接互惠。

『何远舟的得到』:「不说别的,就这个2.0的名字也是值得学习的。从互联网迁移过来的名词,还是挺高大上的。」

14 “快车道”和“慢车道”策略

我们必须权衡,必须决定如何去分配我们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才能更好地兼顾生存、发展和繁殖。比如,你是把这个资源都投入到身体发育,还是投入到繁殖后代?如果投给前面的多,留给后面的就少。
权衡的表现有很多,学者们经过研究,总结出这个表现涉及两种。我把这两种权衡的策略称为“快车道”和“慢车道”。英语里面有个词叫live fast,我在翻译一本书的时候直接把它翻译成:烧得快。当然这主要是指男人的生命历程,女人烧得慢点。什么是快车道策略呢?说白了就是早生多生,追求的是后代的数量;而慢车道策略,是要晚生少生,注重的是后代的质量。

例子:这两种策略在动物界中普遍存在。有的动物以快车道模式为主,比如鱼类。繁殖季节到了,雄鱼和雌鱼在水中浪漫相会,你排出精子,我排出卵子,但是浪漫到此戛然而止,父母开始不闻不问,让自己的精子和卵子在水中自生自灭,好像是对它们的孩子说,你们自己去玩吧。当然也有动物采用慢车道策略,特别是哺乳动物,尤其是包括猕猴、黑猩猩和我们人在内的灵长类,通常一胎只生一个孩子,然后为了照顾这一个孩子,父母需要含辛茹苦很多年,相当不易。

这是尾巴。


PS:阳志平老师说:在任何时候,精读一章错不了,它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并且容易坚持十年以上的方法。我准备通过每周读一章书的最小行动,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日拱一卒向前进。以十年时间尺度自我修炼,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而有趣。


相关文章

  • 《认知尺度》读书笔记|对付偷懒大脑的四个诀窍

    《认知尺度》读书笔记|对付偷懒大脑的四个诀窍 今天学习的书目是《认知尺度》,本章题目为《第2部分思维尺度:有效升级...

  • 对付大脑偷懒

    对付大脑偷懒的四个诀窍 1切换场景 2交错式学习 3善用好奇心(多向自己提问) 4内隐知识 思维模式 第一问自己为...

  • 《认知尺度》读书笔记|品牌里面的阶梯效应

    《认知尺度》读书笔记|品牌里面的阶梯效应 今天学习的书目是《认知尺度》,本章题目为《第3部分人生尺度:在自我变革中...

  • 《认知尺度》读书笔记|通过科学实证的最快速成长方式

    《认知尺度》读书笔记|通过科学实证的最快速成长方式 今天学习的书目是《认知尺度》,本章题目为《第1部分时空尺度:从...

  • 7.1 说服力三要素:偷懒的大脑(原理)

    说服中的基本三元素 先讲偷懒的大脑(生物性的大脑,无法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偷懒,是在找认知捷径 第一个方式是...

  • 偷懒小诀窍

    在这里分享一下我在工作中找到的两个可以偷懒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本人平时写报告会用到一些介绍材料,材料为纸质件的,...

  • 《认知尺度》读书笔记整理

    关于作者: 本书是由北大清华一类的认知科学研究机构工作者,或者拿过世界各类大奖的认知科学爱好者合著而成。 其中最出...

  • 《认知尺度》读书笔记合集

    写在前面:这是个人每周读一章活动的读书笔记,每读完一本书,就汇总一下自己的足迹。 认知尺度.第1部分时空尺度:从趋...

  • 认知尺度

    在自己没成为一个领域的绝对专精前,谁也没有资格质疑 不然真的是带着偏见接受一个体系和知识,不能做到真正的吸收和接纳...

  • 认知尺度

    本章节提到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就是以时间去衡量,阅读完后觉得通俗点就是纵向发展。 我们可能有经历过无数个抉择和事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尺度》读书笔记|对付偷懒大脑的四个诀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tu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