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八九】
苏州孝廉薛起凤,字皆三,性孤冷;亡后,彭尺木进士为梓其遗诗,《过范文正公祠》云:“忧乐平生事,齑咸志在斯。由来天下任,只在秀才时。”《对雪》云:“天风剪水水争飞,飞上寒山浣石衣。一夜雪深迷涧道,不知何处叩岩扉。”
薛起凤(1734—1774),字家三,一作皆三,号香闻、香闻居士。清长洲(今苏州吴县)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一说乾隆二十七年(1762))。主山东沂州书院三年,三十九年(1774)归。与江藩父江日栋交往密切,遂为江藩师。家贫好义。礼佛为名居士,曾与彭绍升论佛理。宗汉学,私淑叶燮,古文诗歌有时誉,有《香闻遗集》四卷传世。按:《随园诗话·卷九·八一》有“薛皆山”,疑袁枚记载错误。将“薛皆三”错为“薛皆山”。其在《随园诗话·卷二·二四》载:“苏州薛皆三进士有句云:人生只有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在《随园诗话·卷五·三一》载:“薛皆三进士,门生甚少,《题<桃源图>》云:“桃花不相拒,源路自家寻。”均称薛为进士,不知何故。
彭尺木,即彭绍升(1740—1796),字允初,号尺木,法名际清。江苏长洲人。彭家世清华,祖名定求(1645—1719),字勤止,号南畇,康熙二十五年(1686)状元,官侍讲。父名启丰(1701—1784),字翰文,号芝庭,又自号香山老人,雍正五年(1727)状元,官至兵部右侍郎。绍升自幼聪颖。年十六,为诸生。明年举于乡。又明年,捷南宫。初不信佛,好世间文字,志存利济。忽自省曰,吾未明吾心,奈何。或告以道家修炼法。习之三年,不效。后读佛书,爽然曰,道之所归在是矣,始信向佛乘。慕梁溪高忠宪、庐山刘遗民之为人,故又号曰二林,以两公修学地,同名东林也。性纯孝,居母丧,宿殡侧者三年。父殁,建念佛道场,又愿以平日所诵华严经十部,弥陀经一千部,金刚经一千部,佛号一千万声,代父回向西方。已而尽弃所习,专心竺教,好方山、永明之书。尤推莲池、憨山,为净土之前导。年二十九,断肉食。又五年,从闻学定公,受菩萨戒,自是不复近妇人,以知归子自称。以名居士终于家。至嘉庆元年,正月二十日清晨,作辞世偈云:“出没阎浮尘点身,流离琐尾竟何因。而今蓦直西方去,瞥眼收回万劫春。“遂西向趺坐,念佛而脱。时果为署中开印日,年五十七。著作有:《居士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传》、《二林居集》、《一行居集》、《观河集》、《测海集》、《一乘决疑论》、《华严念佛三昧论》、《净土三经新论》等。
范文正,即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齑咸,音jī xián,实为咸齑,即咸菜,用食盐腌渍的蔬菜,如腌白菜、萝卜、黄瓜、豆角等,但在浙江地区则专指雪里蕻腌制的咸菜。宋代僧人释文莹在《湘山野录》中说:“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这是“断齑画粥”的成语出处。范仲淹幼年丧父,随改嫁的其母到山东章丘。20岁时,在章丘长白山醴泉寺苦读了3年书。他每天晚上煮糙米粥一小盆,待次日早晨凝成冻后划成4块,早晚各吃2块,下饭的菜便是切碎的咸齑。古时,咸齑又称黄齑,因为咸齑的颜色呈蜡黄色。宋代朱敦儒《朝中措》词:“自种畦中白菜,醃成瓮里黄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