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弥儿》这本书中,对我自己教育孩子最有帮助的一点体会就是:要把孩子当作孩子。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我们家长,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家长,其实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包括我自己,比如我列举几件事,大家对照一下,是否曾经这样要求孩子,或者对孩子做过类似的事情:
1.希望孩子考第一,希望孩子比某某孩子好。
2.给孩子讲很多道理和逻辑,希望孩子能够完全听懂,就不再走弯路了。
3.经常说“要学钢琴,要学奥数,要多做题,要努力这都是为了你将来好”。
这些做法在教育中非常常见,但这些做法其实就违背了卢梭讲的“把孩子当作孩子”。
我们知道,假如一个班上有50人,那么有49个都是得不了第一的。对于大人来讲,我们懂得争取第一的重要性,懂得第一名和第二名有巨大的差别。大人如果要争第一,都要经过了自己的理性权衡之后才能做出选择,要争第一就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能够坚持长时间地付出,不懈地追求卓越,这是一个成熟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甚至我们成年人自己也不一定能做到,但是,我们为什么却理所当然地对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就是在用大人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孩子。
当然,还有人可能会觉得,要是不严格管束孩子,岂不就是放纵他吗,孩子学坏了怎么办呢?
其实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放纵是两回事。有些家长一方面对孩子特别严格,像管束大人一样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另一方面在应该约束孩子的时候又对孩子娇生惯养,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一边让孩子上一大堆补习班,学很多超前的内容,同时在生活上却对孩子娇惯得不得了,甚至有的孩子年纪不小了连基本礼貌都做不到,穿衣服系鞋带也不会。
还有的家长管束孩子的理由是害怕孩子受伤害,但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自己经过跌打滚爬才能成长,我们不可能保护他一辈子,孩子除了有他人作为老师,还应该有生活这个老师。孩子要自己体验成功和失败才能获得成长,而不是事事都由大人为他们准备好。
小时候不懂,不是因为孩子不学好,而是因为孩子在心理上和认知上与成年人有差异。很多道理,人不到一定的年龄是不可能真正懂得的。
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家长用大道理去压他其实是没有用的,就算孩子按照家长说的做了,也未必是真的听懂了,可能只是顺从了家长的权威。与其用道理压着孩子做事,不如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设置边界自由生长,家长也以身作则,慢慢地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
为什么不应该讲“都是为了你将来好”?
首先,我们其实并不确切知道孩子未来的幸福在哪里,所谓“为了将来好”很多时候只是家长的一种想象而已,然而孩子却要为了这种想象付出切实的代价。其次,卢梭讲,这样会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甚至一生生活在苦难的阴影里。这句话其实在暗示,现在的幸福不如将来的幸福,可一个人如果不把握住现在的幸福,又哪里有幸福可言呢?虚无缥缈的“将来的幸福”,就变成了在当下束缚孩子的枷锁,因为有这个借口,本应该是最欢乐的年龄,很多孩子是在哭泣、惩罚和恐吓中度过的。卢梭讲:大人折磨那些可怜的孩子,目的是为了使他生活得更好,然而实际上却是在阴沉的环境中夺走了他们快乐的生命。
让孩子自己在经历中成长。
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借爱弥儿老师之口讲:“我非但不小心翼翼地预防爱弥儿受什么伤,而且,要是他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尝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非常苦恼的。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我会)每天把他带到草地上去,在那里,让他跑,让他玩,让他每天跌倒一百次,这样反而好些,他可以更快地学会自己爬起来。”
如果我们把卢梭的这个观点再引申一下,就可以理解,20岁的人要有20岁的成熟,30岁的人要有30岁的经验,40岁的人要有40岁的智慧,50岁的人要有50岁的包容。
最后再总结一下卢梭教育理念的精髓,不妨引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杜威讲:“我们现在追求的教育进步,其要点已经被卢梭一语道破。他认为(教育)不是强迫儿童和青年去接受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增长。”真正把孩子当成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