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前一段时间在一家不错的外资私人医院实习。
她偶然发现,部门主管竟然问家里借钱为了分期买个手机!!!
疫情关系,外企效益不太好,也能理解。但好歹也是部门主管,这钱都去哪里呢?
朋友说,平时主管光鲜亮丽的,衣服不带重复的。大牌包包鞋子衣服武装全身,整个就是闪闪发光精致至极的女人,完全看不出来经济上一丝的窘迫。
朋友后来感叹说,那个医院里的人们其实都过着“精致穷”的生活。
可是,选择精致穷的生活就是错的嘛?
有人会说,每天接触到的都是最顶端最奢侈的产品,长时间难免心理失衡。平时省吃俭用点,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花钱买点乐子得罪谁了?
也有人说,自己是“被迫精致穷”,工作圈子就是要靠昂贵的衣着才能取信于人,没有这些“装备”就是没有入场券。
《三十而已》的主角之一——顾佳,在外人看来是令人羡慕,高学历高情商,将丈夫从烟花设计师扶持成为公司老总,成为家庭主妇后更是把家里打理井井有条,她住豪宅还用得起香奈儿限量包包。
![](https://img.haomeiwen.com/i7338357/6998975e13cd6f3c.jpg)
然而,像她这样的社会精英也依然融入不了上流贵妇圈。为了让孩子能上双语幼儿园,她依然要刷爆信用卡,狠心买个爱马仕的铂金包才能融入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富太圈。
社会正在悄悄改变着,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不再仅仅是过去好用、好穿、质量好,而是通过昂贵的服饰、包包彰显自己身份地位与众不同,在群体中得到认同。铂金包在这时不再是一个用来装东西的皮包包,而是展示个人消费能力的符号、是融入富太圈的敲门砖。
如果从宏观社会角度理解“精致穷”背后的原因,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认为,当代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变为“消费社会”。
消费在今天并非从“需求”或者从商品的使用价值解释,而是指消费行为背后的符号性、文化性与意义性。消费是一种强调占有的行为实践的理念,其核心内涵在于通过商品的过度占有,并获得社会身份的认同与建构的人制度文化认同。在消费社会,人们消费的并不是物品的本身,而是社会符号赋予它的差异性。
商家紧捏人们的痛点,不断将产品打造为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关键。什么样的人用什么产品,用Dior就是贵妇,用国货口红就是贫穷学生党。社会精英,就是需要西装革履,用奢华的产品证明自己的薪水可以支付高昂的价格。
这种区分好像从古至今都存在着,因为有了比较,才能突出自己的优越感。人们乐此不疲地追逐着。
回到起初的问题,我自己赚钱选择“精致穷”的生活有错吗?
如果是个人的选择,我尊重不同人的生活方式。
适当购物买快乐当然可以,可是要借钱贷款为昂贵奢侈品买单,那还是算了。
买买买,还是量力而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