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要概括所学内容
在8月29日的课上,卓老师重点讲授了如何设计小说的情节。
卓老师认为,小说的情节设计是没有套路的,但它是有规律性的。这个规律性体现在:
一是经验性的情节。借助个人的经验或根据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来设计情节。
二是逻辑性的情节。根据事物发展的逻辑性来设计情节。这个逻辑性,就是事物的前因后果,也就是因果关系。
接着,卓老师以《玉字》和《露天电影》为例分析情节设置的因果关系。在这里重点梳理一下卓老师对刘庆邦的《玉字》的因果关系分析。
这个故事,王安忆曾在讲课时,引来作为“什么是小说”的一个例证。
小说的故事是刘庆邦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就发生在临村:姑娘和奶奶一起去看电影,天黑,被两个人拉到高粱地强暴,姑娘回家后不吃不喝想死,结果就病了,后来就真的死了。
“其实她知道施暴的人是谁,但就是不敢说,于是我的小说构思开始了,我设计姑娘当时闻到了那两个人身上的膻味,回想起以前有人给她介绍过一个杀羊的,她没答应。她于是开始向杀羊的复仇,她起来吃饭了,说不想死了,并主动嫁给了那个男人,随后采取了一系列复仇,向两个凶手复仇。”
王安忆说,本来一个受气包,现在变成了复仇女神。
这就是生活通过逻辑力量,变成了小说。
如果我们写这样的故事,只是写一个姑娘被人欺负,然后她回家躺在床上很痛苦,被人看不起,她哥哥也拿各种难听的话来刺激她。这些都可以写得很细腻,也能把她的心理活动写出来。如果写到这里,对于我们来说也很不错。但这样写,会给人一个“片段”的感觉,这样的情节是没有因果关系的,只是呈现了一个单独的事件,所以故事就会显得比较单一。
刘庆邦就不是这样来写,他只是把这个事件当作“因”。
我们设想一下,被欺负了的这个姑娘,她会去做什么?有很多种选择:要么是逃离这个村子,跑到别的地方去;要么如别人说的那样,去死了算了。除此,还有什么可能发生呢,她可不可能去复仇?于是,作者就设计了女主复仇的情节。
她去找马三,和他结婚,通过语言和一些行为的暗示挑拨,让马三亲手杀死了与他合伙施暴的人,成功地让自己复了仇。这样,一种因果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这个故事就有可读性,就有意思。
所以,我们在写小说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因果关系。从因果关系入手来设计情节,会让故事更有层次感。
二、分析《如果大雪封门》的情节
1、总的因果关系。
因:北漂多年的我因为鸽哨神经衰弱,在驱赶鸽子的过程中认识了放鸽人林慧聪,邀他与我和行健、米萝同住。鸽子不断离奇失踪或冻死,林慧聪即将失去工作,怀着看一场大雪封门的多年愿望,他仍在苦苦等待。
果:在离京前夕,在我的陪伴下,林慧聪终于等到大雪封门。
2、主线的因果关系。
第一个因果:
(因)我听见鸽哨,神经衰弱加重。为了止住头疼,我决定跑步。同时,追着一群鸽子跑企图赶走它们。
(果)我遇到了一个白净瘦小像个初中生的晨跑者。
第二个因果:
(因)行健和米箩不断用弹弓打下鸽子煮了吃,于是,跑步的我被那个晨跑者尾堵。
(果)我知道了晨跑者就是放鸽子的人,我也向他说明了自己与鸽子失踪无关。
第三个因果:
(因)在交流中,我知道了这个以放鸽为生的打工人叫林慧聪,他在高考时将半命题作文写成《如果大雪封门》,结果走题,林慧聪怀抱看一场大雪封门的愿望,来到北京打工。我因参与了吃鸽子而内疚。
(果)我同情住处很冷的林慧聪,邀请他过来与我、行健、米箩一起住。
第四个因果:
(因)林慧聪把离奇冻死的鸽子给了行健和米箩,两人把死鸽子装进塑料袋出了门。
(果)我跟踪行健和米箩到了西郊,发现两人进了一个女人的住处。
第五个因果:
(因)林慧聪的鸽子继续失踪,给他介绍放鸽工作的二叔向他发出警告。
(果)鸽子的数量,已经到达那个危险而又精确的概数。林慧聪即将被迫离开北京。
第六个因果:
(因)天气预报说有大雪,林慧聪请求二叔再给他两天时间。
(果)在我的陪伴下,林慧聪终于等到大雪封门。
3、支线的因果关系。
(因)鸽子“大补”,而行健和米箩认识的那个女人生病。
(果)行健和米箩用弹弓打下鸽子,后来又故意冻死鸽子,然后带着鸽子去看望那个女人。
(因)那个女人“回老家等死了”。
(果)行健和米箩只好把死鸽子带回来,并决定找个地方埋了。
4、小结:
再次看一遍这个故事,用因果关系来理一下,原来一直对鸽子后来的失踪或冻死而迷惑,现在终于知道,鸽子再也不会丢失了。
虽然林慧聪最终要离开北京,但他已实现了看大雪封门的愿望。也许二叔等人无法理解这样一个虚无的愿望,但故事中的“我”认同林慧聪,行健和米箩也会因此有所转变吧。
三、感受
当我们用因果关系来设计故事情节时,面前就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的创作过程是有趣味的,故事也容易讲得引人入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