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是一个相对于过去和现在的时间概念。虽然它一直存在,但它一开始并未被重视。
当人类还处于采集社会的时候,他们不用考虑未来。他们的食物都是现采现吃,这里吃完了去那里,那里有了灾害大不了再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他们就这样在这片大地上游荡,正因为他们受到地域、天气等等因素的影响较小,所以对于这些没办法控制又影响不大的事,考虑不了,也不需要去考虑。
但当进入到农业社会的时候,“未来”开始成为人类关注的对象。农业最重要的就是生产的季节周期,小麦等农作物不可能现种现吃,经过几个月的耕种,迎来了丰收的时期。但很快,农民们又要为下一个周期而劳作,否则下一个周期之后的那段时间将没有食物。
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天气的影响较大,如果天气不好就会影响收成。更有甚者如果遇上旱灾、水灾、瘟疫等,对整个农业经济都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农民们开始仰头望天,观察着、预测着天气变化。早上出门就开始观察头顶那片云,那会带来一场及时雨吗?鸟儿飞的有些不正常,是有什么怪天气要来了吗?农民们不断观察、累积经验,也产生了许多例如“朝霞雨夕霞晴”这种关于天气的民间谚语。另外,为了预防未来可能遇到的灾害,人类也开始储备粮食,否则寒冬或者粮食歉收的时候人们将难以生存。谷仓里堆满大米,地窖里埋着蔬菜,屋梁上还吊着玉米和腌制风干食品。开始考虑“未来”之后,农民们似乎就一直在为着不曾到来的“未来”而辛勤劳动着,周而复始。
但开始储备粮食并没有让农民们过得更好。虽然农民们勤勤恳恳地劳作,但大部分的粮食还是被统治者征收了。这些征收来的粮食,一方面为实现大规模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养活了统治者、文武官员、贵族等,他们建造宫殿庙宇,写诗赋文,也算是推动了文化层面的发展。
这就是“未来”的影响,但进入近现代,它更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社会。
我们说到,农业经济时,农民们出于对“未来”的担忧而开始储备粮食。因为天气等因素难以受到人类的控制,所以为了生存下去,人们总是对“未来”做着悲观的预测,这样,当灾害、战争来临时,才不至于手足无措。这种对“未来”的悲观心态一直持续了数千年之久。
但到了大约公元1500年左右,科学革命开始萌芽。在这之前,多数人类文化都不相信人类还会再有多大的进步。到15世纪,科学家和远征队的发现不断证实我们对地球这个地域的了解还有许多空白,对知识的了解还有许多空白,这种对知识和地域的追寻,也带来了科学、经济和军事的发展;科学革命之后,人类开始承认自己的无知,开始发现科学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力量,所以人们也开始相信,人类社会还可以再进步。
不要小看了这种“进步论”,这改变了人类对”未来“的悲观心态,开始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当这个想法被应用到经济上,让我们的社会开始有了巨大的改变和极快速的发展。
我们现在总是在说“要把蛋糕做大”,但在以前的社会,人们觉得“蛋糕”是不会变大的。整个社会就是一个蛋糕,可能切分出来的大小不一样,但只有这一个不会变大的蛋糕,你吃得多了,便意味着别人吃得少了。这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因为不相信蛋糕会变大,所以即使手上有资金的人,也不会拿出来投资。所以,《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说:“于是,对于经济停滞的预期,就确实造成了经济停滞的结果。”
但当“进步论”开始被应用到经济上,人们开始对“未来”有了越来越多的信心。这才有了“信贷”的发展。有资金的人把钱存进银行,银行把钱贷款给创业者,创业者偿还贷款,银行提供利息,资金不断被存入银行。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因为不断发现投资的确可以带来回报,所以,进入科学革命后,人人都乐意投资。人们把利润拿出来,投资到生产中,再带来更大的利润,如此不断循环。这也正是”资本主义“的由来。人们不再把金钱仅仅当做一种”财富“,而更多是作为”资本“投入到生产中。
1500年,全球商品和服务总产值约为2500亿美元;而今天大约是60兆美元。正是因为对”未来“的信心,对”信贷“的信任,这样巨大的变化才得以发生。
农业革命,”未来“开始成为人类关注的对象;而后对于”未来“的信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现在,对于我们的”未来“,又将是怎样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