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现在的节日越来越没意思,尤其是到了过年的时候,每个人似乎都在怀念年味,每个人似乎都觉得这年味怎么越来越淡。
尽管如此,我们却又如此期待着节日。于是许多节日变成了千堵万堵,人挤人,人看人,都说来年窝在家里,那也不去了,可每当节日来临,心却想着远方,想着异地的风物。
然而这年不一样,到处关门,没个去处,于是城里人跑去农村寻找年味,农村人却想着城里现在热闹。农村的年轻人都着急打工挣钱,哪有心思待在农村。
有时不免感慨,最热闹的节日在过去,在小时候,更在小说里。
《边城》中写到: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小说中着重描写了端午节的情形,小说里写得热闹。
边城的端午节,先是妇女、儿童穿新衣。这倒也独特,一般过年穿新衣,边城的人端午节穿新衣,看来对节日很重视。
妇女儿童还要打扮自己,在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这是一种仪式感,也是参与感。然后全茶峒城的人都在河边去看赛龙舟了。
整条河却只有四艘龙舟在比赛,龙舟当属于不同寨子,因此便有了一份荣耀和期盼在里面。
待到赛事紧要时,岸边喊声连天,河中锣鼓声,声声急催,梆梆梆的赶着鼓点与急雨缓不过气来,只把心提到嗓子眼上。
龙舟赛完,当然是一阵欢呼。接着是捉鸭,城中的长官派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由人们去抓。谁的水性好,谁游泳赛过鸭子,谁泅水时间长,能突然从水中钻出,猛然捉了鸭子,鸭子就归谁。
一时间满河面都是鸭子,满河里都是人,满河里是水花,满河是热闹的声音。岸上的人指指点点,显得比河中捉鸭子的人还着急。
赛龙舟、捉鸭子,这两项事情一直持续到天色向晚,人们才不舍的回了家,带着节日的喜庆和欢快,走在回家的路上。
就像小说里写得:这样的日子,这样的赛事,已经兴奋了这个地方三五十年了,并且仍将继续令这个地方的人兴奋下去。
用今天的眼光和观念来看,确切地说,用今天的心态去过这样的节日,也会觉得了无趣味,尽管这在当地人心中是热闹欢喜的节日。
其实这样的节日,放在今天甚至会觉得没有多大意思,才有四艘龙舟,是不是显得孤单。
穿新衣,在今天 来说是太平常的事情,下了班,逛商场,顺手可能捎带了好几件。上午穿一件新的,下午还可以再换一件。雄黄酒在额角上画个王字,今天的面具比画个字要来的丰富,来的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再说河上抓鸭子又什么乐趣,自己又不会泅水,捉鸭子的人和自己并不熟悉。才30只鸭子,够不上成群结队,场面也不壮观。
这样的节日,边城的人为什么过得那么热烈,那么兴高采烈,那么的挂念,年年如此呢,兴致不曾衰减。
有时想,我们的年味,我们节日的乐趣偷跑去哪里了?我们怎么找它不回来呢?难道仅仅是物质丰富,娱乐至上的原因吗?是时代前进太快,我们的心灵还没有跟上社会振动的节奏吗?
每个人寻找快乐的愿望没有变,人心里的童趣没有变,人们渴望一个多彩的节日的愿望没有变,但为什么过节简化成了商场促销,亲朋好友间匆匆相见,越来越没有意义了呢?
我们不能把节日没有意义,归结为现在生活水平好了。物质条件好了,精神需求应当更高。传统的节日也应当持续,总不能因为节日无趣,我们消减了节日吧。
想想边城的端午节,那里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甚至走很远的路,自己制作的新衣,精心调制的雄黄酒,好期待这一天的来临。他们有着浓重的仪式感和参与感。
也许这就是答案。
我们与节日少了一个参与感和仪式感,什么都是现成的,便利的,更是日常化的,少了一份付出,自然不能得到一份喜悦了。
前几日听朋友谈论古琴。古代原本男子弹琴的多。
古人相聚,饮酒作诗,弹琴纵歌,意气风发时,泼墨挥毫,一副隽永的墨宝就成了。
今日的我们相聚,只会聊一些不痛不痒的闲天,盯着别人的酒杯生怕他赖酒,然后醉醺醺,扶着饱胀的肚子晃荡在马路上,一点诗意也没有,一定情趣也没有。
节日没变,变得是我们,我们跟多的是少了一份生活的情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