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载:
蜀地有俗,村中人殆,以棺函之,置于家门口七日,方能散其魂魄。人过其棺,须以谷辟之,否曰:“黄泉故事无止休”。
青湖村,一个蜀地的小村子。青湖村从前叫小河村,顾名思义,有一条小河。有一天,一个叫杨诚的读书人赴京赶考,途经此村。适日逢雨,于河边小亭避雨,见河边雨景尤美,作诗“不料蜀道逢阴雨,却喜亭边绿湖青。”后落榜返乡,再次停留此地,效仿那位被放逐的楚臣,择水为棺。后人称此村为“青湖村”,以记之。
“奶奶,你有听到什么声音吗?”宣疑惑地问。奶奶听见外面似乎有狗叫,心头一惊,“大概是陌生人经过吧。”奶奶安抚宣睡下。宣准备睡过去了青,狗叫声愈响,为了明早起上学,宣用被子蒙住头,渐渐睡去。
从青湖村到镇上的学校大概要两个时辰。天未亮,夜未央,宣准备出发了。奶奶再三叮嘱小心路黑,并从梁柜里抓了一把米,塞进宣的裤兜里。宣不解,却不多问,打着手电筒上了路。
清晨的山间多雾,除了看不清路,肌肤与之接触,微凉顿生。宣走到了村口,打了个喷嚏,感觉背后凉飕飕的,加快了步伐,赶到学校天已经亮透了……
夕阳西下,宣回到家中。再次路过村口时,他忽然发现村口摆了一副棺材。听村里人说,是孤苦伶仃的刘老太昨夜去世了。刘老太的儿女不孝,把刘老太扔在家中,几十年都没有回来过。现在人死了,无人善后,村长就组织村里人凑钱买了副棺材。宣想起昨天晚上的狗叫原来是这么回事。回到家,宣刚要开口:“奶奶,村口的刘老”,话未毕,奶奶立即堵住了宣的嘴,无奈的摇了摇头,说是不能随便提起死者的名字。
按照习俗,要等七日过去,刘老太的棺材才能下葬。不知不觉便到了第七日,这天过去,刘老太的魂魄才能彻底离开。
宣却不知动了什么心,竟好奇这世上到底有没有鬼。奶奶常跟他讲,这小河中曾死过人,心中有不平,魂魄一直无法离去。宣一直不信,现在有机会见识一下未知的鬼魂,他按耐不住了。宣将兜中的米全部撒向河中,一粒不剩,路过村口时特地停留了一会儿,啥也没看见,松了口气。走到山腰拐角处,宣觉得路越来越黑,一阵凉风吹过,回头一看,却不见任何东西。转过头,一个黑色的影子映入眼中,她在哭泣,声音苍老而悲伤。宣揉了揉眼睛,看得愈发清楚,捡起地上的石头就扔过去,砸中那鬼影却不起作用。那鬼影向他飞过来,宣想跑却迈不开腿,心想自己要呜呼了,完了,完了,尖叫起来。
“啊——啊!”宣惊坐起来,气喘吁吁,看见枕边放了一把米,看见奶奶在旁边,抱住奶奶,哭喊起来,“奶奶,奶奶,不要离开我,不要离开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