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节选了鲁迅先生的一篇《一件小事》,并且以此文为范例让我们写一篇文章。哪个时候的命题作文一般都是五百或八百字,如果现在让我来谈以前写的那些文章,对于文章的内容是已经记不太清了,可是,对一件小事这个题目记得却很清楚。
无独有偶,今天在看小说选集的时候,看到了这一篇小说。也算是温故而知新,看完之后,忽然之间就让我想起了对一些与“一件小事”的相关记忆。或许是从文章的内容中看到了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反思,由此让我想到了老师对我们作文的评语,千篇一律的模仿,好像每一个人都从一件小事中有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个孩子怎么可能对生活有那么多的理解和认识,很多的感慨不过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才会有了那么多的一件小事。如果不是对生活有了一些经历和经验,是很难从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中看到那种让人警醒的思想。
某个层面上来说,很多成年人都会把一些自己的不良行为传递给身边的未成年人。一个简单的例子,公共场合中的那些不允许的一些行为,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有多少人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呢?在一些地方,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公共物品被损坏的现象,还有一些共享单车被人故意扔到河里的新闻。
似这样故意破坏规则的行为,怎么可能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自己行为的恶劣,当一些人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恶劣的时候,此时的人们很有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他们就像小时候写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是为了应付,在应付的同时,把自己的人生也应付了进去。
生活中的小事可谓比比皆是,有的人从那些小事中感悟到了人生真谛,有人则在那些小事中体验到了虚无,也会有人根本不把那些小事当成什么事。是啊!有谁还会对那些小事如此重视,人生中有的是让人应接不暇的大事,在那些大事面前,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
现在来看鲁迅先生写的“一件小事”这一篇小说,仍然能够引起很多的共鸣。可是,在回看自己遇到的那些生活中小事的时候,再与小说中的情节相比,不觉得会有一些脸热心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因为在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已经忘记了在那些小事之中,隐藏的是对人性的考量。
当一个人再也不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榜样的时候,他心中怎么可能有卑微的生命,任何一个高高在上的行为,都不可能体会到那些埋头苦干者的辛苦。很多时候彼此关系的疏离,常常是因为无视对方为自己做的那些小事。
再来回顾一下鲁迅先生那“一件小事”中的一段细节,当他的人力车夫拉的车子剐倒了一个弱女子之后,他催促车夫不要管她。可是,那个车夫并没有回应他,而是自顾自的去把那个弱女子搀扶起来,在询问之后,扶着她向不远处的警察署走去。
两个人的行为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反差,一个不仅见死不救,在心里面还嫌弃是那个弱者自己冲出来。那个人力车夫应该也是一位社会底层挣扎生活的人,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生活不易而变得冷漠,在遇到了意外事情的时候,没有一走了之,而是做了一个正直的人该做的事情。
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疏离,以前的那些邻里和睦,变成了邻里之间互不相识。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原来的城市格局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前的熟人社会过渡到了陌生人社会,一些人整天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吵得鸡犬不宁,甚至于剑拔弩张。
每一次看到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不由得会想,这些人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他们从来就没有看过《一件小事》这篇小说,也许看过,早已经忘记了。是啊!忘记可能是最后的借口,一个忘记可以把所有的一切给否定掉,即便是一些恩深似海的亲情,一句忘记就可以把背信弃义的事情做的理直气壮。
如果说站在“除生死之外无大事”的角度来看,我们遇到的任何与生死无关的事情都算是小事,那么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拿退休工资逸享天年吗?为了养活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吗?为了达到某某级?为了考上名牌大学?为了财富自由吗?如果你愿意,可以把这样的问句一直问下去,或许能够从这些问句中找到自己的初心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一件件小事中改变了自己,最后变成了别人想让我们成为的模样。其实,我们是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只要我们能够在诸多的小事中不糊涂,任何时候都敢于像鲁迅先生那样直视自己的良知,就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独立自主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