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要首重进取心
最近,民营企业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相关部门的热切回应。从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反看国有企业的改革,尤其是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没有政府补贴、税收优惠、资产增信等优势的加成下依然取得了“56789”的优异成绩更加值得研究和学习,也应是下一步推进国有改革的重点。
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企业的进取心。这一方面来自于民营企业尽力发展壮大的原始冲动,没有人愿意一直贫穷,也没有人愿意一直努力付出而没有回报,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吃饱穿暖,从温饱不愁到精神愉悦,不断的追求更好的生活恰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初动力。这是人性,也恰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之一。另一方面更来自于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压迫。资源是稀缺的,想要更多的获取资源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人人努力拼搏奋斗的时候,稍有疏忽就会落后。正是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让民营企业始终保持着最初的进取之心。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民营企业不能像国有企业一样从体制内获取足够多的资源,比起从一群饿狼中抢食物,如果有一个比较容易就能得到食物的途径,谁也不会选择更加艰难的方法。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一路走来,经历了多轮改革,但与政府之间的讨价还价能力却并没有削弱,甚至相比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有所增强,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总是能通过各种方法从体制内获取自己活下去的资源。
这也是国有企业缺少进取心的关键所在,也应是国企改革的重心所在。随着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直接的政府补助已经基本消失,两会上,国资委主任回应国企补助问题时表示在中央企业中,没有制度性的特殊安排给国有企业额外补助,这是国企改革中的进步,值得点赞。但除了补助之外,国有企业还是能凭借国有背景轻松的获取金融信贷、公共服务购买、项目申报等便利,这些便利的存在就意味着国企仍然还在利用体制影响来生存。
企业竞争的底线应该是社会公平公正,而不是体制便利,国有企业组建的初衷绝不是无休止的跟政府讨价还价,而是发展壮大。国企要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强化国企的进取心。这就需要进一步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不仅要从文件中删除字眼,更要从实践中消除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