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女孩,很开心,但是啊,很快发现这个女婴对声音没有反应。
爸爸非常担心,觉得一定是听力有问题,因为爷爷的听力就有障碍。
妈妈却觉得这么小,应该还不能做,听力有障碍的判断,去找医生看看。
到了医院,医生说孩子的听力没有问题,只是听力反应迟缓而已,不用担心。
可是那个爸爸还是觉得有问题,直到孩子被大卡车的巨响惊动有了反应,这个爸爸才相信了医生的话。
同一件事情,爸爸和妈妈不同的反应,就是父母的不同解释风格。
爸爸是悲观,而妈妈是乐观的。
面对同一事物,有乐观和悲观不同,解释风格的原因,往往来源于三个维度:
1.人格化
乐观的人呢,会发现自我的问题,同时也会去看看他人外部环境的问题,并不会不会过多的抱怨指责自己。
而悲观的人就会一直不断的自责自己。
2.永久性
乐观的人会认为问题是暂时的,总会有办法解决。
而悲观的人会认为事情就这样了,很难改变。
3.普遍性
乐观的人会就事论事,这个问题就是发生在这件事上的,会理智对待。
悲观的人则会扩大化的去想,其他的事也是如此,感觉到无能为力,并把这种无能为力延伸到其他方面,造成极大的信心不足,容易放弃,一蹶不振,把挫折无限的扩大。
针对解释风格的三个特点,我们来举个例子
一个妈妈把车停在小区门口被刮了,有的妈妈就会反应:完蛋了,你爸爸一定会被气死,这种倒霉事怎么总是发生在我身?要是我不偷懒,总想走几步路,这种事就不会发生,我真是笨死了。
女儿一字不落的听到了,她听到了下面这三个解释维度:
倒霉事总是发生在我身上,这是永久性的解释。
这种倒霉事,妈妈并没有界定车被撞这件事,这是普遍性。
我真懒,我真是笨死了,这是人格化解释。
孩子看到妈妈用这三种风格来解释,耳熏目染,他也渐渐地学会了用悲观的解释风格来面对他遇到的事。
而另外妈妈解释风格是这样的:这是谁干的呀?刮完了就跑,太不负责了吧?这次我得到一个教训,不应该把车停在这个地方,下次一定要注意。
这个妈妈的解释就是乐观的解释风格。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处理问题的方式,耳心目染就会被孩子潜移默化的吸收,反射到他的人生里。
所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学会乐观的处理和对待问题,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将悲观的解释风格传递给孩子。
父母的个性言行,往往会在孩子的身上得以重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