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上文已经讨论过,如果按照襄公十九年仲孙蔑去世之后的辈分重排六卿,那么仲孙速(孟庄子)将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下面再来看看同样假设下“军行”可能的变化:
假想中孟献子去世前后六卿变化基于上表假想的卿序变化,军行将调整为:
假想中孟献子去世前后军行变化如表所示,自从采用了“甲模式”后,本来孟、季两家各掌一军,而叔孙、臧孙则各为其佐。此时仲孙蔑去世,其子孺子速(孟庄子)的排名将落在叔孙、臧孙之后,于是军行只好变成季孙、叔孙各领一军,而仲孙则成为叔孙之佐。这时候两军之中季、孟只主导了一军,那鲁国政坛也就不成其为“季、孟体制”了,所以必须采取措施保证仲孙速仍然能够作为一军之将存在。
但是如果强行把晚辈仲孙速安插在叔孙、臧孙之前而成为左军将,那么势必引起两人的不满。前文笔者曾经总结过,鲁国政坛除了季、孟这个利益核心以外,其他任何氏族理论上都可能站在其对立面上。譬如叔孙豹同样拥有极其深厚的齐国背景,而臧孙纥与穆姜姊妹则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果两家受到季、孟过分的打压,难保不会出现另一次“叔孙侨如”之乱。
为了兼顾各个氏族的广泛利益,必须创造出一种局面,既保证季、孟两家各将一军,又得保证同为“桓族”且立场暂时深藏不露的叔孙豹不受委屈,那么就必须采用“三军制”了。
现在回来再看看襄公十一年春(前562)的那次对话中的奥秘:
……十一年春,季武子将作三军,告叔孙穆子曰:“请为三军,各征其军。”穆子曰……(左传.襄公十一年)
请注意这时候仍然是仲孙蔑执政,那么为什么由季武子出面跟叔孙提出此事呢?因为“作三军”的一个主要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维护孟氏继续能够成为军将,所以孟献子当然不能自己出面。由于季武子作为大司马正好管理军赋,理论上由他出面来沟通是说得过去的。
为什么要专门对叔孙讲呢?因为如果孟献子去世后,如前文介绍理应由叔孙出任左军将;现在恐怕已经出现孟孺子速将要与叔孙豹产生潜在竞争的局面。为了避免季、孟与同族的叔孙氏产生裂痕,必须在矛盾滋长之前就将问题熄灭。此时此刻全鲁国的眼睛都盯着叔孙豹会作何反应,他眼下就是这个矛盾的焦点所在。
这时季武子给出了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增设一军,将两军改为三军,本应登为左军将的叔孙豹与本该将来成为其佐的仲孙速全部成为一军之将。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不能真的等到孟献子去世后再想办法,必须趁孟献子、季武子和穆叔这三位同族兄弟都健在的时候就正式敲定。
于是“三桓”各领一军的局面就此出现了。注意此一变化就根源而言仍是基于对“季、孟体制”的维护,而非许多文字中认为的“三桓瓜分公室”那么简单。当然鲁国实行“三军制”还有其他方面诸如军事负担和调整公族之间的利益关系等多重考虑,我们将在下文中陆续展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