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8日 黄转华
一、观摩说理文课例《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学收获
说理文最重要就是要让别人看了文章,认同作者的观点。那么宋导师围绕“信”字,展开了“一波三折”的教学。第一波折:作者如何写作让读者认同他的观点;第二层是:作者的观点有不可信之处,请问你怎么证明?
(一)凸显文体特色 教学说理文写作方法
宋导师在这节课上,教学课文的构段方式,总分结构,通过改写句型和段落,疑问句变陈述句,训练孩子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比如,句子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提取信息,通过删减、增添成分,变换句式等方式,训练孩子的语言。段落可以通过概括大意(观点+事例)、缩写支架等方式。
1.句子删减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抓取关键信息,聚焦说理文的“理”。例如,宋导师运用“删减法”帮助学生提炼句子的主干信息,获得中心句,他进行如下教学:
师:请自由读“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做不成呢?”
师:请读第二自然段,留下两个词语,一小句话,其他都是可以划掉。
生:留下——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师:请你把这两个词语和这一句话连起来——“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跟他相似的句子又是哪一段。
生:第五段,只留下两个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美好理想。
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就是说——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2.重新整理文本,解构作者的写作方法。吸收后的口头语言表达输出。宋运来导师别出心裁,站在作者的角度,教学说理文的“观点+事例”写作方式,例如:
出示: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美好理想。这个观点我认为是可信的,你看——李时珍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出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师:请把这个句子抄下来,然后你在后面再补充一个事例,让我们的观点可信。
教师不再是传统地分析事例,讲解内容,而是跳出文本,站在作者写作的角度,教学学生如何编排句段,选择事例,让自己的观点可信。这不仅是训练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而且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得到提升,逻辑能力也得到训练。
(二)逆向思维创新教学角度 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宋运来导师的高超教学能力不仅体现在能够把握住“教给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上,而且他的《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的立意很深——真理不一定可信。我们应该对任何话语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这一点是超越了具体语文能力,上升到了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
为了给孩子们种下学会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的价值观种子,宋运来导师在课堂最后的15分钟来了一个“神来之笔”——老师认为课文的这个观点,不可信!现场孩子瞬间炸开了锅,议论纷纷,孩子们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被老师激发了。宋老师引用两个自己创编的故事《没有打不开的门》《公鸡的梦想》,推翻课文结论,把孩子的思维引向更高层次的思考。
【转折一】
师:相信的举手,可是老师不相信。我有例子,《没有打不开的门》。看完故事,你觉得这句话还正确吗?
出示修改: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符合( )的美好理想。
师: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填写。
出示修改: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符合( 国家法制 )的美好理想。
【转折二】
师:相信吗?老师还是不相信。《公鸡的梦想》。
出示修改:只要我们从( 个人实际 )出发,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符合( 国家法制 )的美好理想。
【转折三】
师:现在相信的举手。可是老师还是不相信。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下课。
生:(不愿意下课)为什么?
师:有一句话可以告诉你们,没有绝对的真理。我们应该对任何话都持有怀疑的态度。
二、《带刺的朋友》听课收获
(一)巧借板书趣味教学
钱老师这一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精美的板书,不仅精美而且贯穿课文主线——刺猬的“高明”。这篇课文通过作者的角度,看到一只刺猬爬树、偷枣、收枣的过程,赞扬刺猬的聪明同时表达对刺猬的喜爱。
钱老师非常用心,教学环节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细节。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字里行间对刺猬的“高明”的赞扬?这是一个教学难点,但是钱老师很巧妙通过板书和教学道具的设计,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
1.板书的红色磁铁呼应文章中的枣的形象,让学生一下子获得直观认知,联系生活。在摇枣的教学学习中,老师让板书的磁铁全部“噼里啪啦”落到树下,响应文中的拟声词,让学生一下子在课堂上获得了声音的感知,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更加快速进入情境。
2.将板书磁铁“归拢”,理解“归拢”一词。学生上讲台将磁铁归拢在一起,直观理解“归拢”一词的意思。
3.谁来做做小刺猬,收收红枣。老师用粘土做了红枣,让模型刺猬分别扎枣,第一次扎的是散落的,第二次扎归拢的,比较谁扎的多。这样就直观告诉学生小刺猬的“高明”。
(二)教学词语的方式多样新颖
1.结合动作理解词语。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刺猬摇枣,然后采访他们。让学生进入情景,理解课文。
2.板书设计,散落的“红枣(磁铁)”理解词语“噼里啪啦”。聚集的“红枣(磁铁)”理解“归拢”。
3.图片直观理解“斑斑驳驳”。
说理文如此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