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RK一本好书:这是日本建筑家中村好文的随笔集,他曾经给村上春树设计过住宅。
他走访了24位建筑师的自宅,陈瑞宪的阳明山之家、尼尔斯的船屋、织田宪嗣的森林之家、木下道郎的狗狗之家、山本理显的「观景台」,观察建筑师在家里如何放松自我,与家人生活在其中。
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住宅是生活的容器。
居住在其中的人,能不能不造作、不畏缩、不顾虑、不忍耐,自然而然、畅畅快快地生活,是最需要关注的地方。
这本书我还没看过,还没列进夏天的书单里,所以开头写的是「MARK」,也没好意思写「推荐」之类的。
2
网站截图某网站搞了一个「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的投票活动,最初知道这个消息,我以为是自媒体恶搞的,仔细浏览了下网站,评选专家名单里居然真有几个半知名的建筑评论家,然后网页最下面居然是往届回顾的链接。
网站截图
原来这个活动已经举办了七年了。。。
怎么说呢?我的态度就是:看不起这个活动。不是看不起那些所谓的「丑陋建筑」,就是看不起这个活动本身,用肤浅的美或丑去评判一栋硕大的房子是很无知的行为。
建筑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不只设计建筑外观或室内装修,不只是普通人眼里能看到的那层皮。比如栏杆多高既不会让人掉下去又不会高到碍事,比如建筑建成后会不会遮挡别的楼或者被遮挡,比如房间门距离楼梯多远才能在火灾时跑出去。。。至于外面那层皮什么样,我见过很少项目是由建筑师拍板决定的,至少在中国的审查制度下。
一栋楼不好看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不要让建筑师来背锅。吐槽某个建筑丑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好的建筑你看不懂,嘲笑人家丑你就牛逼了。
3
和一个朋友聊天,刚刚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其实早该意识到了),就是建筑摄影/效果图的三维透视问题。比如,我们平常见到的建筑摄影/效果图是下图这样的。
图1
建筑的侧边和图框侧边平行,看起来很舒服很顺眼吧?这是二维透视的效果。在真实环境中,由于建筑比人眼高出很多,根据透视原理,近大远小,我们眼中的建筑实际是下图这样:
图2这样的视角美感就降低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削弱了画面中心向人们展示的全貌。解决方法是:
- 在3D MAX或者Sketchup中,记得调一个「二维透视」角度就行了,一键完成,不是为了追求特殊表现效果一般不出「三维透视」角度。
- 建筑摄影中,相机使用移轴镜头。原理如下,似乎都是初中的物理知识。
- 正常镜头拍摄,后期通过图片处理的方法修成。
首先从下到上扫描拍摄,最后把N张照片在Adobe Lightroom里合成全景图。具体教程及图1图2来源都在这篇文章里:《没有钱买移轴镜头就拍不了建筑吗?》
(文章作者是我那个朋友的小弟的前同事。。。)
4
对于电影,有时候你觉得对你纯感官或生理的刺激是很低级的行为,但是面对昆汀的作品时,前面那个结论就不成立了。
分享一个今天才看到的电影场景。《金刚不坏》里第50分钟左右,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迈克开着特制的骷髅车冲向四个女人的车,配乐是故意大声的《Hold Tight》。
看《Hold Tight》的歌词四个女人在极富节奏感的音乐声中,脸被削掉,整只大腿飞向天空,身体各部位支离破碎。那个场景重复了四次,每次开头都是麦克推下车档杆,然后是四个女人「起飞」的慢镜头。导演很明白这是关键所在,所以不惜前面冗长的话唠铺垫、发生之时的音乐渲染,最终关键的精华时刻来了,他重墨渲染重复四遍。
这和建筑设计有关系吗?当然有,有「情景」必然有「发生」,有「发生」必然有「空间」,有「空间」必然有「建筑」。
很多某种程度上成功的作品,并非均衡地处处都好,它是有「音乐声中起飞」的关键所在,当设计者找对方向大加强调这个重点,并能讲其推向高潮时,业主、政府及大众都会像昆汀的粉丝一样,在感官的刺激中激动起来,建筑师离目标就会更近一点点。
突然想到几个典型的建筑案例,但是今天先不说了。
End
2017.7.2
网友评论
四层楼,渐入佳境呀!
这篇相当见功底!
尤其是从昆汀电影切入建筑妙论那段,大师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