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今天,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日子。
今天上午11时,突然在网上看到CGTN发出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
那一刻,我心里咯噔一下,瞬间就感觉有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家人亲人长辈走了一样充满难过与不舍。
没过多久,网上又出现多家媒体包括CGTN在内都紧急辟谣:经核实,袁隆平院士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我们对此前报道不慎深表歉意。
这一通辟谣,立即引来全网骂声一片。有许多人借袁老本人的图片加上文字骂人,而且骂人的图片转发更疯狂。
从网骂的愤怒中,我看到了大家对袁老的深切爱戴。
可是,没过多久,网上再传“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而且是国家级媒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将消息锤实了。
不难看出,袁老的逝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当然也包括我。但凡是曾饿过肚子的人,对于帮助我们吃饱饭的人一定是心怀感恩的。
“民以食为天,谷乃国之宝”。天下没有什么是比让人吃饱饭更大的事了。
在悲痛中令我略感欣喜的是,我看到了今天的年轻人最正的“追星观”: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我原以为,只有经历过饿肚子年代的70后、60后、50后等几代“过来人”才会对袁老的逝世反应如此之强烈,而实事上,包括85后、90后甚至00后们,全网都在刷屏悼念袁老。
刷的是手机屏,体现的是信仰。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在五千年文脉未断的华夏大地上,彰显着薪火相传的力量。
从来没有哪位明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如此之近,与老百姓一日三餐的饭碗如此之紧密,除了“袁隆平星”。
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以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
我再次联想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人民大救星毛泽东主席逝世。
2021年5月22日临晨2时04分,青海果洛县7.4级地震,这样的山崩地裂是否已征兆着中华大地上又一颗巨星的陨落?
一位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科学家,把毕身心血献给祖国农耕事业,终其一生致力于国人端稳饭碗,他带领科研团队长期扎根祖国大江南北田间地头,把水稻亩产由不足400公斤逐步提升至800公斤、1000公斤,而且就在前不久,完成了亩产1500公斤的科研公关。
国内外曾有不少学者说过,如果按对社会的贡献价值计算,袁隆平院士才是世界首富。而正是这样一位“首富”,一辈子是出了名的节俭:穿的西服没超过800元,皮鞋没超200元,衬衫大多几十元不到100元;几十年的出行工具都是自行车,直到年龄大了腿脚不便才用上不到10万元的汽车。
今天,当我们像回忆自家父亲或祖父一样回忆这样一位满脸皱纹的身材消瘦而精神矍铄的老人时,忍不住一次次热泪盈眶,为他的阖然长逝而心疼不已。
袁隆平院士曾说,他毕生的追求,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他和他的同事们做到了。他后来又说,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而今,夙愿已成,斯人已逝。
袁老,一路走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