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讲记——是谓无状之状

《道德经》讲记——是谓无状之状

作者: 隆云 | 来源:发表于2018-04-29 07:24 被阅读0次

        象这个东西,只有进入它,才会晓得所谓的“无状之状”是怎么回事,光听描述是不行的。

        进入它也有两种情况,一种说的是从“空”进入,就是“空”进入它,从“空”进入和“空”进入它,这两种说法,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

        从“空”进入无形中含有还有一个东西可以进入“空”,再由“空”出来进入。“空”进入“它”这种说法无歧义,因为“空”就是你,这是万物的本来面目。

        如果说还有一个东西可以进入“空”,在我们这个大宇宙中,那一定是“空”生出来的东西,而且它也不可能进入“空”。

        就象我们前面讲到的,当你用人的感观去对焦于“二”,感观工具会消失一样,因为人的感观工具不存在于“二”中。

        但“空”是我们的本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会失去它。

        “空”进入“二”,会知晓“二”的存在,知道它无状之状。还有一种情况是进入它成为它,自然知道自己的样子。

        如果从我们人的状态返回到“二”的时候,人首先的反应可能是恐惧,这种恐惧会一下子把你拉回人的状态,使你无法得见“二”的面目。

        象对“二”的描述,只有出来了进入人,才会有这样的讲解,即使这样讲了,依然不是很全面,因为如果不知道“空”是什么,“空”进入什么,就会把那个什么当成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在禅宗那么强调见“性”的重要性,见性就是见到这个空,见性知道了自己本来面目以后的修,它才认可其为真修,否则任何的修行,在禅宗来说,都是盲修瞎炼。

        其实见性以后,任何的修行方式,只要你能保持住“觉”的存在,都可以成为禅修,只要不丟失“觉”的存在,任何的行动都可以成为禅定。

        本来“觉”是不和任何冲突的,冲突在于人,知道了“空”,只要保持“觉”的存在,你可以用任何你喜欢的方式修行,任何方式都是你的真修、实修。

        讲到这里,用我们平常人的说法就是,这是已经修得很厉害的人了,才可以能做到把万般法门当禅修。

        事实上也是这样,修行到一定程度的禅师,如果牠愿意接授一个法脉的传承,在传法的过程当中,牠就已经在修了,当法传完了,牠同时也修成了,就是这么快。

        然后牠回首就可以传授这个法脉给别人了,因为这个“法”牠已经得到了。

        最难的禅修其实还是入世在世间中修,但这句话绝不能成为禅修一定就得从入世上手,这是很大的误导。

        说最难的禅修是入世修,那是已经具有了比上面所讲的,可以把任何法门都用来禅修,更进一步的功行了,所以世间法是最难的禅法。

        在世间修禅,就好象把一个还没出生的小孩,一下子扔入惊涛骇浪的大海中,让它去游泳。

相关文章

  • 《道德经》讲记——是谓无状之状

    象这个东西,只有进入它,才会晓得所谓的“无状之状”是怎么回事,光听描述是不行的。 进入它也有两种情...

  • 恍惚之多解,多解之困惑——学《道德经》(五)

    怎么理解“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摘自《道德经·第十四章》) 白云先生认为,这是去形质化、去感知化、...

  • 解读《道德经》之14-1:无状无物

    研读《道德经》领悟老子思想,探求核心算法,梳理天下大事,这里是《学道悟道》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出自《...

  • 我翻译的《道德经》第十四章(3)

    原文: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译文: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 解释:...

  • 14-3 是谓无状之无物之像

    14-3 "是谓无状之无物之像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出自《道德经》...

  • 习书日课(2019-01-25)

    心不静,别指望写好啊,有点抓狂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道德经》第十四章2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第一节 【原文】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②,...

  • 无状之状

    学习《道德经》第十四章:无状之状。 个人理解及其感悟: 世间万物,即使看不见,摸不着,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自生规律,...

  • 《道德经》讲记——是谓复命

    在“灵魂”的层面上,说“能量”还太早,我们生前发现不了“能量”,在灵魂的层面,发现能量更难。 “灵...

  • 《道德经》讲记——是谓惚恍

    惚:惘,心志不在。 恍:“心”加“光”,清晰。 惚恍就是“意识”在,是“二”呈现出了其面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讲记——是谓无状之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ho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