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在左,诗人在右

作者: 文圭 | 来源:发表于2016-11-13 15:43 被阅读0次

    中国文人要创作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宝,但还有一样宝贝也是他们少不了的——酒。酒差不多成了中国文人的一个象征符号。

    开心时要喝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李白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烦忧时要喝酒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李白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曹操

    与朋友小聚要来两杯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白居易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孟浩然

    与友离别时,也要来几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王维

    像这样劝酒的数不胜数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将进酒》李贺

    “劝君一盏君莫辞,劝君两盏君莫疑,劝君三盏君始知。”《劝酒》白居易

    寂寞时独饮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白居易

    “桃花解笑莺能语,自醉自眠那藉人。”《独醉》元稹

    热闹聚会众欢饮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诗经·鹿鸣》

    “坐琼花以开宴,飞羽觞以醉月。”《春夜宴桃花园序》李白

    军中帐下少不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辛弃疾

    壮胆也得喝几杯

    “酒酣胸胆尚开张。”《江城子》苏轼

    喝酒可没有贴上男人的标签,才女们也喝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李清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看来表里俱清澈,酌酒吟诗兴尽宽。”《雪夜对月赋诗》朱淑真

    还有些对酒有“执念”的诗人:

    陶渊明《饮酒》一连写了二十首。

    李白《月下独酌》一连写了四首。

    张抡《菩萨蛮·人间何处难忘酒》一连写了八首。

    中国的酒文化影响之广之深,令人吃惊,甚至可以形容为超乎想象。举一个例证,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上,以“酉”为旁的简体汉字中有43个的释义与酒有关(笔者自己统计,虽已小心谨慎,但不避错误之可能),这其中不包括“配”、“酷”、“酥”这些古意与酒直接有关的字。中国人竟然愿意为了酒造出这么多字,实属罕见,这使我想起了另一个偏旁——“王”,也就是玉字旁。而我们都知道,玉是中国人最珍视的宝贝。这样说,大家就应该可以稍稍体会到酒在中国是有多“吃香”了。

    善饮之人在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一抓一大把”。有人用“酒龙”来形容善饮、豪饮之人,从这看得出,古人对能喝之人一般讲来挺尊重的。既然如此,文人好酒善饮就不是“见不得人”的事了,这为酒与文人间亲密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那究竟为什么酒与文学创作关系如此密切,且以诗歌尤甚呢?

    ——1——

    酒与中国文人的气质契合,所以文人们爱喝酒。

    1.醉后乱言释放了许多文人骨子里的狂放狷介。不吹不黑,中国文人绝大部分都在身躯压抑着一颗狂傲的心,但是平日又守着儒家君子之道,为人处世谦逊低调。这种矛盾要缓解,这样的压抑要释放,酒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把钥匙、一扇门。在醉后把狂言乱语说个畅快淋漓,其实这些话很可能就是这些人的肺腑之言。

    2.酒能给文人带来灵魂的自由。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做到在现实中超脱,这实在太难了。但醉酒后思维的中断,切断了理性,释放了感性。精神摆脱现实束缚,自由自在,给了他们满足感。

    3.酒精度的麻痹能暂时地让人忘记不快与烦忧,正所谓“借酒浇愁”。我们必须知道,总体而言,优秀的文人大都是“人生输家”,饱读诗书却遭遇科举、官场的失意以及爱情的失意;哪怕人生成功的佼佼者,其优秀作品也大都来自低谷期。为什么呢?理由简单,失意带来的负面情绪需要倾吐,而擅长“舞文弄墨”的他们自然就会选择诗文来表达。所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成分所占比重极大,尤其是诗歌。因为文人们达成了共识:穷尽才华言也难及意,那还不如用最含蓄的诗歌去传达,效果反而比长篇大论好。在通过文字宣泄的同时,酒也是不错的选择。左手酒杯,右手毛笔。在这个特殊时刻的相遇,就促使酒在作品里占足了戏份。

    ——2——

    酒刺激了文学创作。尤其是讲究灵感的诗歌创作。

    杜甫《饮中八仙歌》描绘李白第一句是“李白斗酒诗百篇”。虽然很夸张,但我们知道杜甫要表达是:酒很好地激发了李白的诗歌创作。“四座欢欣观酒德,一灯明暗又诗成。”(黄庭坚《谢答闻善二兄》)说的也是饮酒促成了好诗的构思与形成。

    为什么?文学创作以感性活动为主,醉酒后感性得到充分释放。意识的模糊,让联想与想象变得更大胆,灵感迸发更加简单。

    更有甚者,将醉态思维用到了文学创作中。

    李白的《月下独酌》——以醉中痴狂的角度描写自己与月“交欢”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同样,以醉中所感的非常角度描绘自己的醉态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诗人处在这样的奇妙境界里怎会没有好诗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酒徒在左,诗人在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sc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