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37围城疲苦

作者: 玩哲 | 来源:发表于2018-09-25 09:07 被阅读870次

当然也包括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作家,在他的悲剧中,对美好的、理想的人性有充分的展示。

他说:“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您生下我来,把我教养成人,爱惜我,厚待我;我受到您这样的恩德,只有恪尽我的责任,服从您、爱您、尊重您。我的姐姐们要是用她们整个的心来爱您,那么为什么要嫁人呢?

要是我有一天出嫁了,那接受我忠诚的誓约的丈夫,将要得到我一半的爱、我的一半的关心与责任;假如我只爱我的父亲,我一定不会像我的姐姐那样再去嫁人的。”

这段话语体现了李尔王的小女考狄利娅的天真、真诚,又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人间的美的真情。

而在李尔王失去王位疯癫后,小女考狄利娅下令说,谁要是能治好父亲的病,她愿把一切身外的富贵都奉送给他。李尔王在考狄利娅的精心照料下神志渐渐清醒,考狄利娅吻着她那受尽折磨的老父说:“啊,我亲爱的父亲!但愿我的嘴唇上有治愈疯狂的灵药,让这一吻抹去我那两个姐姐加在您身上的无限伤害吧!”

莎士比亚是经典的人文主义者,他具有大地般的坚实、海洋般的宽广的胸怀,同时又兼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在面对正义邪恶、世风日下、人心沦落的残酷现实中,在人类面临着不可抗拒的灾难痛苦中,他心怀悲悯、壮怀激烈、不畏强权、挺身而出、为之一战。

他用那如椽之笔,写下虽历经沧桑,仍不为邪恶所屈服、所压迫、所奴役的,大写的“人性”!

而人性往往会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为不做,人有更多的智慧去处理情爱中的各种突发情况,有时候甚至是放弃一种想法,放弃一种行为,而能够划出一条底线,而不是放纵欲望。

那么,当进入婚姻之处,人在家庭中的审美因素又有哪些呢?

这就是在人的爱情,第三个阶段的时候,就比较顺理成章的结合后,形成了婚姻家庭。虽然爱情阶段的道德,和婚姻道德是不一样的,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讲,也没有必要去太多去区分它。

当然了,婚姻本身也是需要爱情来维护的,如果没有爱,那婚姻本身也是不道德的,当然也就毫无美感可言。在爱情在就自然而然地结过婚后的家庭阶段当中,要有爱情的审美追求,那么,婚姻中是否存在着爱的审美元素?

这个就涉及到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很多人在不断的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甚至西方有很多的思想家对此是确信不疑的。他们甚至会用生物学的实验来证明,今天也有很多研究婚姻社会学的人,也很相信现在很多西方学者的一些观点。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人们对于现实的哀叹。

也许人类的理性本能会让人类观照到生活的屑碎繁杂中而感觉到疲惫,也许人类在繁忙物欲中离我们本真的生命状态也越来越远,“七年之痒”,“审美疲劳”,面对一复一日的夫妻生活,而没有了当初的新鲜、探密未知、奇异刺激、与令人心动的空气。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把婚姻比作围城:

“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围城里面的人念想着外面的世界,而围城外面的人渴慕着里面的世界。

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好东西不用你去记,它自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围城心理就是这样简单:把恋爱和婚姻比作围城,未婚的男女渴望着恋爱结婚,而恋爱和结了婚的男女却厌倦了对方,极力想要摆脱对方和冲破婚姻的约束,渴望再次成为自由人。

这个问题似乎是一种“审美疲劳”的问题,而古往今来,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都在不断的思考“为什么爱情会很快的消失在婚姻的坟墓里”?

鲁迅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他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说白了,爱情本身也是创造的产物,如果没有了创造,也即将没有了爱情,因为我们从爱情的审美心理来考察一下,也许就会发现一点点端倪。

我们观察人的生命状态,就会发现爱情的强度,其实是靠爱人之间的距离感和形象的不断变化来维持的。而爱情审美和一般的审美活动一样,至少是包括着三个要素,也即一要无功利,二要有距离,三要忘掉现实。

在我看来,做到三点才能达到真正的审美的直觉,比如说超功利。康德讲,“为把握美,要无目的,非功利,抛弃功能取舍才能进入美”。

而另外,就是要有距离。布洛讲“进入美的体验,需要与审美对象拉开距离,不能发生存在上的联系,无视审美对象本身的存在。只有距离才产生美”。

再就是要忘掉现实。如果一个人,要想欣赏波涛汹涌的波浪,就要忘记船只被波浪吞掉的危险;如果要欣赏模特的美,就要摆脱肉欲的困扰才行,所以大家看这个模特这个美女,内心不能有邪念,一定要抛弃一切杂念,尤其是男同胞才能够感受到真正的美。

而爱情本身,其实也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更多的体现在精神世界里,它更多是“唯心”的,而不是唯物的。而现实生活中,夫妻之间这三要素很难存在。人与人的爱情阶段是可以不考虑现实问题的,但是一旦结合了之后,就必然会考虑如何营造一个现实的环境,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因此,人们为了赚更多的钱,当然也为了更少的花钱,以方便以后长远的生存享受消耗打算,去维护一个稳定的预期和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那男女之间就会必然的考虑到现实功利性。

也即这时男女之间就容易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家庭,此时开始的漫长的婚姻生活必定是现实的,是功利的。所以它首先就丢失了审美的第一要素,也即无功利,因为人一旦有了功利之心,就会事事计较、心机重重。

相关文章

  • 如果爱37围城疲苦

    当然也包括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作家,在他的悲剧中,对美好的、理想的人性有充分的展示。 他说:“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

  • 围城37

    东逝的江水无声呜咽,江滩车内的两人,心照不宣各取着需求。 一阵急骤的喘息过后,邱八斤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谁说的...

  • 【都市】如果爱(37)

    得到那个消息的俞闫斌不敢去见郁雨欣,更不敢面对郁雨欣的父母,只能躲在家里。 这两天回到家的俞闫斌就把自己锁在屋子里...

  • 如果爱04围城之苦

    我们观察金庸的小说中,他的爱情故事非常之多,他小说的特点之一,是大部分男女到了快结婚的时候,各种原因没办法结不了了...

  • 原创诗歌【力与疲】

    文|搬砖哥 《力与疲》 苦力的苦不是苦 疲惫的疲不是疲 生活的生是生 活就是“活儿” 我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 带着...

  • 2021-12-19

    逃离围城,没有爱的围城跟死城没什么两样。 独处,即便练练字,也比无爱的围城好。

  • 八行情书

    十里春风相续,三生桃花寄寓。 喃喃悉教言语,一一慎行谨虑。 心力不知劳疲,皆为苦中乐意。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若父...

  • 浮生(37)围城生活

    出了趟远门回老家办了酒席,这婚姻生活就算正式开始了。 同所有的围城生活一样,经历了最初的新鲜,一切都归于平淡和重复...

  • 无爱的婚姻多恐怖

    如果17岁不懂爱,27岁又不敢爱,那是不是就只能走进无爱的婚姻了,《围城》里说婚姻无需伟大的爱情,只要彼此...

  • 爱别离,永相聚

    文|華落蓮成(作者授权转载) 八苦中有一苦是爱别离苦。 苦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有爱!如果没有爱,离别只是离别,淡...

网友评论

  • 玩哲:莎士比亚是经典的人文主义者,他具有大地般的坚实、海洋般的宽广的胸怀,同时又兼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在面对正义邪恶、世风日下、人心沦落的残酷现实中,在人类面临着不可抗拒的灾难痛苦中,他心怀悲悯、壮怀激烈、不畏强权、挺身而出、为之而战。

本文标题:如果爱37围城疲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fsk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