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空地》作为一本户外旅行的佳作,也是我看过同类题材的第三本书籍了。第一本是阿布的《西藏,西藏!》,也是这本书作者的引荐才知道了现在这本书;第二本书是雷殿生的《信念:十年徒步中国》。
这三本书除了题材相同,同时也都像我们展现了人类对于自我极限的挑战。在自然面前,人总归是渺小的,可也并非无能为力,我们可以凭借自身如苦行僧一般的意志去寻得某种突破,尝试到达在身体和意志上的极限。
寻得这本书也着实不容易,在看完《西藏,西藏!》后,本想快速入手这本书,微信读书没有上架。上某宝、某鱼上看,这本书竟然要一百多人民币,实在是看不起,再等等吧,这也愈加激发了我想阅读的欲望。
时间过去半年左右,微信读书在一个下午给我发来了消息,《北方的空地》已上架,欢迎品读。当时手上正读着村上的书,可又担心它会不会下架或者只是试读,还是先搁下了正在读的书,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
那我们就来看看吧,这本书作者以自己孤身穿越这片自由之地的经历为出发点,用生动的文字和富有冲击力的照片,用饱含的激情与深邃的思考,为读者真实再现了这片神奇而瑰丽的土地。
看完这本书后感觉意犹未尽,尤其是荒原瑰丽的自然壮景,于是又看了以本书作者为原型改编的冒险剧情片《七十七天》。这部电影所展示徒步荒原的艰险不足真实情况的分毫,可让本书里的场景更加立体的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一个人,一辆自行车,80天,1400公里,在荒无人烟,也无后援的情况下,前路未仆,很可能有去无回的情况下,他依旧选择了出发。作为横向穿越羌塘的第一人,其困难、艰险不亚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甚至更难。
现实的处境
徒步荒原期间,偶遇狼群,西藏棕熊,野牦牛,分分钟就有致命的危险,他凭借着强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对荒原的崇敬而一次次化险为夷。除了凶猛的野生动物,更多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
突变的天气,急剧的变温,经历了多少个饥寒交迫的日夜不得而知。泥泞的沼泽地,乱石戈壁,漫天的黄沙,无处躲避,无处隐藏,唯有面对,即便伤痕累累也得继续前行,只有向前,才有生的希望。
徒步荒原的后期,因为食物短缺,意志力的消磨,外在的条件已让人麻痹,而自控力丧失,更让人心智疯癫。除了对食物失控外,对情绪的控制也岌岌可危。人窝在帐篷里,像随时疯了般。
唯有让自己动起来,驱逐内心的不安,也想过弃车而行,徒步向牧区突围,用不了多久就能享受到牧民的热情。可这种想法终究是一闪而过,并不持久。依然,远未到达底线而逼自己做出放弃的选择。
乐观的心态
独自一人的荒原,唯有保持热爱和好奇心才能驱使作者不断向前。乐观的心态最能体现其间的效用,也是驱逐内心焦虑的制胜秘诀。这本书里有好多情节都是对作者乐观心态的描写、遂摘取一二。
在荒原里,用石头垒出一个巨大的“笑脸”,不仅飞机能看见,也许还能被收入谷歌地图里。又或者,躲在月球背面的外星人,看见了“笑脸”,终于理解人类善意,并指定我为地球联络代表。
剩最后四个蒜瓣了,先吃哪个呢?思量来去,为了公平,“叮叮嘭嘭,海螺烧香,不是它呢就是它……”点到谁,就吃谁,生死由天。
旅行的意义
困顿时,作者也在思考旅行的意义,可真实情况是旅行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都是强加上去的。琢磨,其实就是混吃等死、胡思乱想。此时唯有行动,动起来才是王道。
作者对于旅行的心态就是不过度标榜,不吓唬没去过的人,不区分强弱。人与人的区别并不大,只是生活的方向不一样。一时抛弃不了社会属性、羁绊太多也没关系,一场艰苦的旅行也证明不了什么,只要尽兴就好,在别的领域一样是探索,毕竟时代不同了。
最重要的是绝对不要因为冲动而踏上旅程,那是冒险而非旅行。去之前问自己为什么,是热爱吗?还是想证明什么?想清楚了再出发。当然这也是相对于极限探险,日常的出游,放空,还是需要有说走就走的勇气。
走出荒原后是什么感觉,没有想象中走出荒原的那种幸福感,或是什么成就感,甚至是一种轻度的抑郁和迷茫。正如作者所说,生命是一条贯通的河流,一切皆是没有开始的复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