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Y:“为什么在很多时候,人们选择舒服的、容易的,而不选择正确的?” 这是《财富自由之路》一篇文章(《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自驱动力?》)最后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见解吗?
牛头人:这篇文章我也看过,这个问题我也想过,我的理解是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认知到什么是正确的选择,引用上一篇我们讨论的结论:“认知=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对于正确的选择,有些人是即没有理性认知(即,根本不知道存在其它正确的选择)。也没有感性认知(即,从来也没有做正确选择的感官体验)。但是我身边的人更多的是另一类,即,有理性认知(即,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选择),但是没有感性认知(没有过成功体验,成功经历,大白话就是“没有真正成功过”)。所以也就觉得正确的选择和自己没有关系,也就没有动力做出改变了。
小Y:你的思路很好,从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这个视角来切入,不过在这个角度的思考我们上一周已经讨论的很详细了(上篇链接:小Y&牛头人:我是如何错过机会的),这次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即,成为平庸者或卓越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在抽象层面上,究竟卓越者做对了什么,让其由一个平庸者变成了卓越者。(按照20/80法则,大多数人是80%的平庸者,少数人是20%的卓越者)。甚至一个家庭做对了什么,可以让自己的小孩从小就是一个卓越者(即,没有经历过平庸的人)。我想找到抽象层面的答案,而不是具体的原因,例如:因为自律,看的书多,性格天赋等等,这些理由还是太具象,我想要更抽象的,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牛头人:我明白你想要的答案的感觉,不过我想不到答案是什么,我能想到的相对抽象的原因是卓越者的思维模式和平庸者不同,卓越者普遍是追求增量的思维模式,平庸者是追求增量。追求增量即关注长期的未来。追求存量关注现在的短期结果。所以平庸者没有耐心,忍受不了长期的没有结果,所以选择及时满足,也就是一开始的问题中的“人们选择舒服的、容易的,而不选择正确的。” 增量思维vs存量思维,这是我能想到的解释你的问题的比较抽象的解释了。也许你还是觉得不够抽象。
我把能想到可以关联到增量存量这个概念的都列一下,看看有没有你想要的抽象解释:
平庸者 vs 卓越者
大多数人 vs 少数人
流行 vs 特里独行
关注结果 vs 关注原因
追逐利益 vs 追求能力
关注短期 vs 关注长期
活在现在 vs 活在未来
追求舒服 vs 坚持难受
追逐繁华 vs 追求极简
注意力散乱 vs 注意力集中
易变 vs 稳定
抱怨 vs 感恩
放纵 vs 自律
极端 vs 中庸
恐惧 vs 爱
封闭 vs 开放
收缩 vs 扩张
消费者(索取者) vs 创造者(给予者)
追求存量 vs 追求增量
这些概念中有没有你想切入的角度呢?
小Y:cooool!,看来最近你没少思考啊!你列举的这些概念中,有好几个是我想深入讨论的概念,例如:恐惧vs爱,如何解释恐惧和爱,左边这一侧的概念都可以来解释什么是恐惧,右边这一侧的概念都可以解释什么是爱,即:封闭就是恐惧,开发就是爱。收缩就是恐惧,扩张就是爱。索取就是恐惧,创造就是爱。追求存量就是恐惧,追求增量就是爱。活在现在就是恐惧,活在未来就是爱。哈哈,这个列表很不错,后面有时间我们会详细讨论,不过这些还是没有我想切入这个问题的视角。
牛头人:这么多都没有你想要的切入的角度啊,那个角度是什么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平庸者和卓越者?
小Y:是基因,即,以基因为参照物,平庸者和卓越者相对于基因做了不同的选择而成就了彼此的现状。
牛头人:不理解你说的是啥?基因不就是我们的DNA吗,我们都是按照DNA的编码生长出来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有啥可以作为的吗?莫非你想说基因改造,太高科技了吧?
小Y:不是,我想讨论是在这样一个层面,例如,为什么人们容易发胖,是因为人们贪吃,你一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遇到一桌好菜,即便知道自己吃饱了,还是忍不住继续吃,直到吃多为止。还有人喜欢吃甜品,明知道甜品容易长胖,还是忍不住喝可乐,喝咖啡,给自己买个蛋糕,甚至越是到晚上临近睡觉越是想吃甜品。吃完了还后悔,“我到底怎么了,竟然控制不住自己”。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我们的基因驱动的。
基因即算法,基因驱动着我们按照它的算法去行事。不过这套基因算法的版本有点低,还处于那个缺少食物容易饿死的人类原始时代。即便现代人类社会已经物质极大丰富了,但是基因的进化速度很慢,还没有匹配人类的升级速度,还是那个低版本的基因算法。
牛头人:我终于明白你想说啥了,你是是不是想表达,相对于基因来说,卓越的人可以超越原始基因算法的控制,而平庸的人更多的还是按照基因算法来行事。
小Y:正是如此!基因算法是什么,就是本能,本性,甚至说是动物性,兽性!!!而卓越的人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正式朝着兽性的方面而努力啊,自律,身体想要,就是不给,减少身体层面的满足,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提升。这个努力的方向甚至不能定义为人性,应该定义为神性。也就是卓越者的努力方向是朝着神性而努力。那么什么是人性呢?人性就是现实中人能达到的程度,人不可能完全抛离肉体,而成为纯粹精神状态的存在,所以,人性=兽性+神性。只不过兽性与神性的比例决定了这个人的品质高低。
牛头人:这样定义人性倒是听起来很有趣。
小Y:有一次一个朋友和我吃饭,我告诉他少吃点,他还生气了,说:“上帝给了我享受美食的能力,我为啥不能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我当时就没想到怎么辩驳,后来反思,想到了通过兽性和神性这个角度来反驳他。上帝给了人类的属性并不是要让你放纵的借口,我们同时存在兽神两面性,应该更多的追求神性,降低兽性,我想这也是上帝希望我们做的,因为上帝是神,他应该希望我们靠近他。
小Y:你想没想过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本质是什么,如果在基因这个角度来看,本质原因就是人类具有超越基因算法而可以自我构建算法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所谓的“自由意志”。在进化的尺度上来看,人类的进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自身携带的基因,如果你想感官的体验下我们的进化究竟领先于基因多少,想象一下一个2岁的小孩,你比那个小孩更加自律吧,技能掌握的更多吧,更加能够控制情绪吧,面对突发事件更加能够按照逻辑分析选择行为吧,那个小孩的样子正是被基因算法控制着的人本应呈现的状态。想象一下2岁小孩和小猫小狗多么的相像啊。
越是卓越者就越能远离基因算法的控制,自己给自己构建算法,这种现象在编程中有个概念叫做“元编程”即一类程序可以自己编织自身程序。
而平庸者则可以定义为与基因紧密接触的人,除了能够遵守基本的人道人伦算法,大部分算法还是按照基因算法行事,所以看到的大多数人的表现就是:贪婪,自私,懒惰,欺骗,懦弱,情绪化。如果按照基因作为参照物来看待这些特点,他们才是最”正常“的人,而那些反基因算法的卓越者才是”不正常“人类啊。在更宏大的宇宙视角来看这些特点,根本没有道德不道德之说,我更愿意按照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观来看待,自私即阴,无私即阳。恐惧即阴,爱即阳。没有阴也没有阳,没有恐惧也就没有爱,没有撒旦也就没有上帝。只不过我们要做的是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现在这个世界是阳太少了而已。
牛头人:这让我联想到复利曲线,复利曲线的拐点就好比是第一宇宙速度。一个火箭挣扎着逃离地球引力,当火箭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的时候,也就是达到了拐点,火箭可以不用再费力也可以轻松的围绕地球运行。映射到基因这个视角,可以将基因算法看成是地心引力,所有动物都是牢牢的被吸附在地面的,而人类则是一个例外,拥有了自由意志的人类就像是挣脱了基因的引力达到了第一宇宙速度,而平庸的人则是满足于第一宇宙速度,只能绕着地球飞行的火箭,很轻松不用加速,就这么舒服的绕着地球旋转吧。而卓越者则是继续加速的火箭,费劲,难受,对抗着基因引力,越来越远,直到超越地球轨道飞向更加广阔的宇宙,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甚至飞出太阳系,当然人的寿命有限,能达到第二宇宙速度已经不易。在卓越者中也分级别,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的卓越者就是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达到第三宇宙速度的卓越者就是能够燃烧自己温暖世界的人。
小Y:你这个比喻太棒了,你真是个比喻的天才啊!
小Y:如果以基因作为参考系来描述卓越者和平庸者,那么我们可以画一个金字塔,金字塔分为三层:
最底层是动物层,数量最大,它们完全被基因控制着没有自由意志。
中间层是平庸者,数量占人类的大部分,它们有一定的自由意志,但大部分还是受到基因的控制,无法自律。
顶层是卓越者,数量稀少,它们更加的自由,离基因控制更远。可以理性的选择自己的刚需。并且有强大的元认知来控制自己坚持理性的选择。
这就是我想到的基因金字塔。在这个基因视角的定位关系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卓越者与平庸者之间的差距已经是两个不同物种之间的差距了,为什么这么说,从进化的视角来看,进化就是拥有了更先进的能力。那么,拥有开车技能的人就进化出了高速移动的能力。拥有投资技能的人就进化出了自动赚钱的能力。拥有游泳能力的人就进化出了淹不死的能力。拥有开飞机能力的人就进化出了飞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就是在进化。终身学习者就是在终身进化。而宇宙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造物进化,如果不进化宇宙就会将其淘汰。(这个观念详见之前的一篇文章:存在的合理性)。
牛头人:那么为什么卓越者可以超越基因算法呢而平庸者没有超越基因呢?
小Y:因为成长环境,成长环境决定获得的教育质量,教育经历决定概念系统,概念系统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当然除了成长环境,长大了之后的经历也可以改变一个人,让其成为一个自我学习者,进行自我再教育,读书就是再教育,通过读书来重构自己的概念系统就是自我再教育)。
牛头人:那么超越基因的人,自己构建的算法以什么形式为载体固化下来呢?
小Y:自己构建的算法,我称之为新基因,原始基因的载体是DNA,新基因的载体是我们的认知。而我对认知这个概念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觉得自己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之前我给认知的定义是:认知=感性认知+理性认知。不过我觉得这个定义还是不够精准。先不管那么多,就从这个定义来解释新基因的载体吧。我觉得新基因是同时以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为载体存在着的。而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本质是我们大脑的神经元链接,那么新基因的载体就是神经元的链接。那么如何让神经元的链接更稳定高效呢?即通过大量反复的刺激,也就是养成好习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就是一个新基因的构建。正如《财》这本书里总是提到的一个观点,“我们大脑是可塑的”。塑造大脑的本质就是在构建新基因啊,这也正式人类神奇的地方,而为什么人类可以拥有这种超越基因算法,自己构建新算法并且将新算法固化在硬件层面(神经元新连接)的自由呢?因为人类拥有元认知,这一切的自由根源就是因为元认知。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拥有元认知呢?因为元认知就是上帝的一部分,圣经里总有这样的说法,“我在你们里面,你们也在我的里面” “我们是一体的”之类的观点。为什么上帝不说“我也在其它动物的里面”而之说“我在人类的里面”。因为元认知即自由意志,是人类独有的,所以我猜测,元认知就是上帝意识,就好比上帝意识是一片海洋,而我们每个人的元认知是组成海洋的一滴水。我们的元认知应该有能力可以感知到其它水滴,链接到云端,进行互动,只不过我们现在的大脑认为我们是割裂的,屏蔽了这种元认知链接云端的功能。元认知不属于大脑,大脑有自己的逻辑和生命,大脑只是元认知的接收器,就想广播接受了电波可以发声一样。我们大多数人误以为大脑就是我们自身。
牛头人:你又开始不靠谱的猜测了,咱能不能别这么漂。聊点实际的,如何超越基因算法啊,基因即本能,我们怎么超越本能啊,在我看来太难了,在我的回忆中满是昏暗的周末晚上,自己在自责,怎么就管不住自己,又浪费了一个周末什么也没学,就知道看电视,打游戏,吃垃圾食品。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经历。哎呀,我败给基因太多次了,数都数不清,从小达到满满的失败回忆。即便我知道了你今天说的观念,可以我怎么超越本能啊?
小Y:计算机有一个概念叫hack。就是在一个正常程序中注入一些短小代码,让这个程序改变运行轨迹,但是这个程序自身还以为一切正常。所以同样的思路借用在对付我们本能上,我们要hack我们的本能,本能要什么,就是感觉良好啊,感觉是什么,就是大象啊,如何让大象听我们的话呢?《瞬变》这本书里给了很多非常棒的方法。例如大象(本能)不想行动是因为恐惧复杂性,那么如果我们想开始一个复杂的事情,我们就可以降低难度,先干一个简单的小任务,欺骗大象,让大象行动起来,一旦大象行动起来,它就不会考虑事情复杂还是简单了。
还有一个特别好的hack本能的方法,即,执行意图替代目标意图,方法摘抄如下:
人为什么会拖延、人为什么行动力很差。近些年心理学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普通人思考目标的时候,使用的是目标意图, 是:
我要做什么....
但是,有位天才心理学家Peter Gollwitzer发现目标意图这样的思考范式,反而很难达成目标,于是,他对自己的实验对象,使用了一种替代范式。强迫实验对象,使用一种称之为:执行意图的思考范式来思考。结果令人惊讶,人们更容易克服拖延症、达成目标。
什么是执行意图?就是使用if...then...的思考范式。比如, 不要再说,我要学Ruby。 而是说,如果我要学习Ruby,那么,今天晚上就装上环境。
当你关于行动与目标,长年累月这么思考,最终建立自动化机制,那么行动力慢慢就变强大了。如果...那么...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我要...这种句式,就从自己的语言体系中死掉了。
总的来说就是让我们的理性找到hack本能的方法,让本能为我们所用,而不是对抗本能。本能太强大了不可以对抗,只可以诱导。
牛头人:这个思路很不错,只不过找到hack本能的办法太难了,我想不出来怎么办?
小Y:看书学习啊,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这不正是知识的力量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