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01~1105)
1101各宗各派的祖师,到最后往往都是归向净土的。天台宗智者大师是最典型的例子,禅宗很多开悟的祖师,最后也都归向净土。就好像要上高速公路的话,每一个人开始都从他住的地方,先上乡村的道路、县市的道路、省道,然后才通过交流道上高速公路。一旦上了高速公路,就专了,就不杂了。一般修行人,最终归向净土大多这样。但是他若能直接专称弥陀佛名,等同跨越其它道路而直接上高速公路一样,不用费时费力,绕很多圈子。
1102 净土三经在说什么?说两件事,一件是目标,一件是方法,像《阿弥陀经》,一开始就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是我们所愿生的地方,是目标,是不是?那如何往生呢?少善根福德不行,要多善根福德,多善根福德在哪里?就在执持名号。所以,执持名号就是往生的方法。所以,目标跟方法很明确,目标明确,方法正确。所以,一句弥陀名号就是正行。那么其他的呢,随各人的本分,随份随缘随力去做。
1103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的正确道路——「正因」是什么?是「专念弥陀佛名」,这条道路也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而建立的。极乐世界的完成,有其他的佛菩萨跟阿弥陀佛一起完成吗?没有。极乐世界的主人只有一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只有称念弥陀佛名,而不是念其他的佛、持其他的咒、诵其他的经、假藉其他的功德。
1104 如果念佛有一段期间了,可是性情还没有改变,那就要好好检讨是不是自己念佛的时候,没有好好地运用。不然刚刚所讲的只要有两次三次的十念记数,一句一句当中没有浮起其它的妄想杂念的话,就会有轻安的法喜,人有轻安的法喜,性情就会有正面的转变,甚至早晨念佛有寂静的法喜,久而久之性情相貌也都会改变。怎么样的改变呢?对人比较慈祥,凡事比较不会计较、不平、不满、记恨,就不会说一些是是非非了。
1105 如果就法上来讲,南无阿弥陀佛本身都是信愿行具足的,只要念佛,本身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所以,一只鸟牠没有执着,牠念佛就能够往生,舌头能够开出莲花;一个愚痴的人,他没有执着,没有计度,他念佛,也没有刻意要求下一辈子还要当人,他最后也能安然自在,具足庄严,充满瑞相地往生。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06~1110)
1106如果有一种照相机,是专门照人起心动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不敢出门;如果我们的心是像电视,可以播放在外面、随时让人家看到的话,我们就会无地自容。我们是怎样的人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如同善导大师所讲的: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1107 大家想想看,这个人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他往生了,说他是宿善深,那我们现在就遇到了,怎会是宿善浅呢?他平生就做恶多端,而我们现在就已经学佛念佛,已经随缘随份随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这样说他宿善深而我们宿善浅,是不合乎逻辑的。这样的见解就是恶见,不是正知正见。
有一句话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意思说阿弥陀佛以五劫思惟、兆载永劫所修行的万德万行,成就「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这就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正觉,以果地所成就的「南无阿弥陀佛」的正觉功德(以果地觉),送给我们还在因地轮回修行的凡夫(为因地心)。 我们有这些功德就可以往生成佛。
1108 净土法门是现在获得弥陀的救度了,临终即使病痛、念不出佛来,甚至昏迷,但是永远在弥陀的救度里面,在弥陀的光明摄取当中。一方面是已经被救了,所以临终昏迷不昏迷、念佛不念佛,已经不是紧要的了,已经不看那个了,往生决定了嘛!所以,即使在那种情形之下断气,也立刻往生极乐世界。
1109善导大师很明确而又直截了当的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只是四十八个字而已,可是非常地铿锵有力,每一个字每一个字都在放光,都在照亮念佛人的心,讲得多么的简洁而又明了,令人有信心、有安心、有法喜。「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自古以来,历代弘扬净土法门的大德也少有像这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解说的。
1110这个法门虽然是易行,但也是难信的法门,释迦牟尼佛已预先在《阿弥陀经》里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是极难信之法,也是极难说之法,因为如果说的不稳妥,会让人家误解。而之所以难信,是因为它是易行道,太容易了,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救度;同时又太殊胜了,必定往生,快速成佛。因其极简极易、至顿至圆,使得一般初听这个法门的人就会两眼一瞪,嘴巴一张,很惊讶的:「会是这样吗?」所以净土法门难信难入。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11~1115)
1111我们这个法门,在教理上固然可深可浅、可多可少,但在行持上就是一句弥陀佛号,亦即「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易行道。
1112 我们这一个法门是任何人都可以挺起胸膛,拍拍胸脯,到处宣扬,不怕人家指指点点。因为背后是有经典的依据,有祖师的传承的。只是说对于祖师的传承目前所知道的人并不多,所以必须要把我们这一套书和光盘尽量推广出去,由点而线而成面。
1113 我们这一个法门是自利利他都可以两相成全的。为什么?我们念佛就是自利,我们推广念佛就是在利他,如果是其它的法门就不是这样的。其它法门,他贪瞋痴都还没有断,他都不能自利,他怎么能够去利他让人家断贪瞋痴呢?
1114 我们这一个法门很简单,就是在修行上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因为我们是靠弥陀的救度为缘,所以非常的简单,行持只要专称弥陀佛名,而教理主要就是善导大师所传承的法脉。是故,无论是就行持上来讲,或是从教理上来讲,都是非常简易的,不必要很有学问,也不必深入很多的经典教理才能了解成佛的法门,只要了解「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样就掌握到成佛的关键了。
1115 一般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这个五逆十恶的人临终能遇到善知识,只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就脱离地狱之苦的燃烧,乃至脱离永世的轮回,获得往生成佛,是因为他宿善深厚;那我们现在念佛,恐怕宿善不如他,所以他能往生,我们不一定能往生。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16~1120)
1116 如果有幸遇到这个法门,他就会幡然转修这个法门。这个时候,他再来看其它的法门的时候,他就会觉得︰那些法门固然修不起来,其实也没有味道了,那些修行法门都没有味道,不可能再回头去修那些了,这一句佛号很简单,又很殊胜,让人觉得︰只要念佛,其味无穷,很有味道,很有法喜,这句佛号让我们感觉很满足,很 安心。
1117 净土三经在说什么?说两件事,一件是目标,一件是方法,像《阿弥陀经》,一开始就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是我们所愿生的地方,是目标,是不是?那如何往生呢?少善根福德不行,要多善根福德,多善根福德在那里?就在执持名号。所以,执持名号就是往生的方法。所以,目标跟方法很明确,目标明确,方法正确。所以,一句弥陀名号就是正行。
1118 我们念佛人是这样︰看轻现世,注重西方极乐世界,把念佛摆在第一位,事业摆在第二位;念佛摆在第一位,生活摆在第二位。“每天的生活,就从念佛开始”,一天的工作,也从念佛开始。对于世间应尽的责任,自己就应该尽力;对名利地位不去执着,凡事尽心尽力之后,成败得失就不去计较了,随缘。我们所说的随缘,是尽心尽力之后,得失成败不计较,叫做随缘,并不是说凡事都不做,“随他怎么样就怎么样吧”,那不是随缘,“坐在家里等天掉下来”,不是这样的。
1119 信愿行是就人类来讲的,因为我们有知识,我们有分别、筹量、计度,有信有疑,所以就强调“要相信,不要筹量,不要计度,不要怀疑”。我们有执着,执着世间,执着下一辈子,执着要上生天堂,所以告诉我们︰这些都不要,要回向发愿,转向极乐世界,愿生极乐世界。八哥没有这一些,它没有所谓信疑的问题,也没有所谓愿不愿到那里的问题,所以,它只要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牵引它到极乐世界去,所以,《无量寿经》就说︰“彼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自自然然让它到极乐世界去,好像黑夜过了就是黎明,冬天过了就是春天。
1120 会集本是会集本,不是经,我们还是要依经,不依非经,不管会集的人功行多么高、往生多么殊胜,他毕竟不是佛。我们是依佛,不是依其它的菩萨或者其他的凡夫,再说,功行再怎么高,还是凡夫,不是圣人,是不是?佛亲口所说的才能称“经”,菩萨所说的还是“论”而已,不能称“经”,历代祖师还只能称为“疏”或“钞”,也不能称“论”。我们都依康僧铠的,因为这是地地道道的经,而且历代祖师大德都是依据康僧铠的本子,善导大师所引用的《无量寿经》,都是依照康僧铠的,印光大师也是一样,历代祖师大德,一旦谈到《无量寿经》,就是依康僧铠的。如果依会集本的话,既不是经,同时跟历代祖师所引用的不一样了。因为会集本里面的第十八愿跟原来第十八愿不一样了,而且有加加减减文字在里面了。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21~1125)
1121 《地藏经》就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举止就是动静的意思,一动一静之间所起的念头非常的多,所谓“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十生灭”,念头非常的多,这些念头都是业,业就是行为,不只是身体动作行为,嘴巴所讲的话是行为,起心动念也是行为。身体、言语等有形的行为都是出自无形的起心动念,身业、口业的行为叫做有表业,一般人看得到的;
起心动念的意业叫做无表业,也是业。一般人看不到无表业,但鬼神看得到,诸佛菩萨都看得到,而且每一念、每一念都能够形成一个果报。
1122 念佛也不要赶数目,也不要赶速度,有多少的时间,我们就一句一句、一字一字,清清楚楚地去念。有多少时间就念多少佛,如果念得太快,心根本不在佛号上,本来是六字,结果变成三个字、两个字,而且念得模糊不清楚,不要这样。阿弥陀佛没有要求我们要念多少数目或要念多快,阿弥陀佛只要求我们要尽一辈子信受祂的救度,尽一辈子忆佛念佛就可以了。
1123 对于一个信机信法的人,他只有自感惭愧,知道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的凡夫,他不会觉得自己能有任何修行。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之下,即使能做什么事,也会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既不能,也不必」,我们做不到,而且因为有阿弥陀佛,做不到也没挂碍。「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大安就在这里,不然就不是大安心的法门了。
1124 「不说他人非」。一切的罪过,往往都是因为不守口德,所以我们要学习守口如瓶,凡事检讨自己的过错之外,不要去责备人家。如果发现别人有错误,也不要去宣扬,不要讲给第二个人听,也不要讲给自己最亲密的人听。因为自己最亲密的人,也有他亲密的知己,话传来传去,罪业就造出去了,而且,说人背后话是最损阴德的。所以,我们修行学佛最重要的是心存诚恳,存诚恳之心而不要随便打妄语,不要随便说是非。总之,就是要存好心,要说好话,要做好事。
1125 「只见自己过」。孟子有一句话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也就是说,凡事要先反求诸己,一件事情如果与人有了摩擦,那么我们首先要反省自己,先检讨自己,所以只见自己过。这样的话,彼此就能和谐,业障也能消除;如果凡事都是我对你错的话,就会夫妻不和、家庭不和、团体不和,会给自己带来种种的苦恼。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26~1130)
1126 「凡事为他想」。任何事情如果能够先为别人着想的话,那真的是可以给对方带来温暖跟恩慈体贴,彼此不但和谐,同时对方也会感我们的恩,无形中我们就在跟他结善缘、结佛缘。
1127 我们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以佛、以法,以广大的如法出家众为我们的老师,所以并不是皈依某一个人,或者皈依某一个道场,并不是这样的,也唯有以广大的,浩浩荡荡的三宝为我们的老师,这样功德才大。佛经上说,皈依佛,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皈依法,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皈依僧,也是不堕地狱饿鬼畜生。我们如果有这一份虔诚恭敬,而且皈依之心真心不移,那下辈子是不会堕落三恶道的。
1128 为何三皈依?一、定信仰。二、消灾障。三、增福慧。四、离恶道。五、出三界。六、成佛度生。
1129 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可说在人生中,所得利益总加起来,也不及皈依三宝的功德之大之多。综合起来,约有八种:佛子 ── 成为佛的弟子。戒基 ── 是受戒的基础。减业 ── 减轻业障。积福 ── 能积广大福德。善成 ── 一切好事都多快,阿弥陀佛只要求我们要尽一辈子信受祂的救度,尽一辈子忆佛念佛就可以了。
1130 对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26~1130)
1126 「凡事为他想」。任何事情如果能够先为别人着想的话,那真的是可以给对方带来温暖跟恩慈体贴,彼此不但和谐,同时对方也会感我们的恩,无形中我们就在跟他结善缘、结佛缘。
1127 我们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以佛、以法,以广大的如法出家众为我们的老师,所以并不是皈依某一个人,或者皈依某一个道场,并不是这样的,也唯有以广大的,浩浩荡荡的三宝为我们的老师,这样功德才大。佛经上说,皈依佛,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皈依法,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皈依僧,也是不堕地狱饿鬼畜生。我们如果有这一份虔诚恭敬,而且皈依之心真心不移,那下辈子是不会堕落三恶道的。
1128 为何三皈依?一、定信仰。二、消灾障。三、增福慧。四、离恶道。五、出三界。六、成佛度生。
1129 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可说在人生中,所得利益总加起来,也不及皈依三宝的功德之大之多。综合起来,约有八种:佛子 ── 成为佛的弟子。戒基 ── 是受戒的基础。减业 ── 减轻业障。积福 ── 能积广大福德。善成 ── 一切好事都多快,阿弥陀佛只要求我们要尽一辈子信受祂的救度,尽一辈子忆佛念佛就可以了。
1130 对于一个信机信法的人,他只有自感惭愧,知道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的凡夫,他不会觉得自己能有任何修行。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之下,即使能做什么事,也会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既不能,也不必」,我们做不到,而且因为有阿弥陀佛,做不到也没挂碍。「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大安就在这里,不然就不是大安心的法门了。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32~1135)
1131 一切凡夫,都是沉溺在六道苦海当中,头出头没,备受痛苦。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又说:「人生是苦」、「六道苦海」。 沉沦六道苦海的众生,三宝是救度的大船,只要真心归投依靠三宝,进而依教修行,便能脱离三界火宅、六道苦海,甚至成佛。所谓:「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皈依,即登彼岸。」若能愿生弥陀净土,专念弥陀名号,今生便能脱出六道轮回,往生净土成佛,未来广度众生,乃是必然之事。
1132 真正的孝,是应把握还没有往生之时,就好好引导他,既然往生了,就要掌握四十九天。因为每七天、七天都在变化,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很可能就必须投胎转世了。但不论一年之内、三年之内,只要虔诚念佛,即使亲人堕落地狱了,阿弥陀佛也会放光,到地狱把他们救起来!
1133 我们把这一句名号,回向给我们的祖先,即使祖先在生之时没有佛缘,没有皈依三宝,也没有吃素学佛修行,也没有念佛求往生;可是我们念佛回向给他,阿弥陀佛也会放光加持他们,等他机缘一到,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回向功德给祖先,最好就是念佛;甚至念佛回向给还没有往生的人,比如父母念佛回向给远在他乡外里的儿子,或是儿子念佛给居住在外国的父母亲,对方都能够得到,并使对方消除灾难,增长福德的。
1134 所以,我们以念佛来为我们的祖先超度,这个我们都做得到,不必花钱请外面的人做法事,只要在家里,以我们的虔诚心,用这一张嘴巴念佛就可以了。所以它很容易,不必花钱,也不必做其它的法事,更未必要到其它地方去。所以,论要消除祖先的业障,没有比念佛更容易、快速的;如果要增加祖先的福德、功德,也没有比念佛更容易、高超的。
1135 那么,哪一个法门是我们今生今世能够成就的法门?就是念佛的法门。念佛的法门就是在我们现生、有生之年,能够愿生极乐世界── 只要愿生极乐的心是绝对性的、百分之百的,是不妥协的、不苟且的,那么,此后就专念这一句名号,这样的话,等于已经从地狱除名,而在极乐挂号了。相当于考上最好的大学,已经发榜录取了;虽然还没有入学,可是已经具备那个学校学生的身份了。我们要到极乐世界不用考试,只要愿生极乐,然后专念弥陀名号,就已经被阿弥陀佛所录取了。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41~1145)
1141 「净土宗」是「易行道」。易行道的定义是:在修行上很简单、很容易、很方便,在证果上很快速、很超越、很圆满。教理上可深可浅、可多可少;行持上就是一句弥陀佛号。
1142 念佛当然能够回向给自己的六亲眷属,甚至都能回向给其它的众生。因为念佛本身有大功德。像我们念佛超度祖先,印光大师就有讲到:即使我们的祖先堕落地狱,我们至诚恳切念佛,必能够超度地狱的祖先。印光大师保证说:「但至诚念佛,如果不能超度地狱祖先的话,那我印光就瞎了眼睛。」用这样来保证,因为事实就是这样。由于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跟他的光明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念佛本身就有光明在照耀。我们是为了地狱的众生、为了某某人而念佛,那么这个光明就会照到对方那里去。那光明所到之处,就能够消灾难,就能够消业障,就能够增福慧,就能够度祖先。
1143 欲生净土之人,应先知弥陀本愿,弥陀已预先为我等成就极乐世界,预先为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资粮,也预先为我等承担偿还旷劫以来我等所负一切业债;我等从娑婆往生到极乐净土之应备各种资粮功德等,弥陀早已为我等圆满完成。由于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领受弥陀功德,因而继续徒受轮回。今日信知,乘弥陀愿力,定得往生;一信永信,始终不二,始终一贯。此后从早到晚,从晚到早,皆一向专称专念弥陀名号,不念余佛菩萨并其它经咒,此善导大师苦口婆心之所劝导也。
1144每日功课,不管几次,都全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弥陀全德成名,以名摄物;一句弥陀,功德已满;何所不足,须待外求?何况往生极乐净土,非靠自力,乃全靠他力,故不论众生的身份资格: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缁素贤愚,不论罪之轻重,不论行之有无,不论心净不净,不论念一不一;一切不论,但凭本愿,必得往生;亦即但凭弥陀不思议之本愿力,十恶五逆,谤法阐提,皆得往生。所谓凭本愿力,即是决定信弥陀救度,一向念弥陀名号。故往生极乐,不论自力,只论他力。
1145 同样幸得人身,地球上有近六十亿的人口,单单大陆就有十几亿;然而学佛者有几人?可说寥寥无几,而我何幸得闻佛法,得遇本愿,成为极乐圣众之一,旷劫以来造罪造业受苦受难的生死轮回,很高兴难得地今生终于划下了休止符,次生之后,便是光寿无量的佛身,得永恒的生命,自在的身心,于宇宙间自由来往,广度历劫怨亲并及一切众生。……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46~1150)
1146 佛说「人生是梦」、「人生是苦」。在既梦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弥陀慈悲的救度,被弥陀所拥抱的人,是世间第一幸福的人。
1147 人生的目的就是学佛,学佛的目的在于今生离开轮回,成佛度生。唯有信受弥陀愿力的救度,才能离苦得乐,成佛度生。因此,人生的目的即是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
1148 释尊一生所说的教法,分为二门:圣道门、净土门。在这五浊恶世,又是末法的时代,人劣才闇,圣道难修,净土易行。不管僧俗、贤愚、善恶、男女、老幼,只要信顺任凭弥陀悲愿的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则永远蒙受佛光摄取。亦即弥陀本愿,不论你是善是恶,只看你是信是疑。一旦信愿念佛,则不管善恶,都蒙受佛光摄取。生在弥陀摄取光明中,死入弥陀无量光明土;得无量之寿命与自在之身心;永离轮回,无诸苦恼,岂不快哉!
1149 释尊四十五年间的说法,历代净土高僧的一生,也都是为了开示我们有后生这件大事而不惜劳苦。 关于后生这件大事的解决,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今生现在被阿弥陀佛之本愿所救,成为绝对之安心与满足,此外别无。这即是「念佛往生」。 故「念佛往生」,即是人生生存的唯一目的! 切莫轻忽, 火车逼来念佛之外 , 别无逃路 。
1150 初机应有固定数目和早晚课。固定念佛数目,常常念佛的人,凡事比较平顺。虽然,阿弥陀佛救度没有条件,但固定念佛或常常念佛的人有法喜,信心越深,念佛越多。念佛少,则随习气走。短时间,勉强一点;长时间后,则会自然,所谓「熟处转生,生处转熟」。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51~1155)
1151 愿生之心不舍,则为念念不舍。不过,少念佛者,妄念多烦恼重,临终多痛苦。有念头,就有重量:有妄想的重量就难受,有念佛的轻安就好受。
1152 信受我们这个法门的流露是:惭愧谦卑、念念不舍。
1153 念佛不妨碍行住坐卧,如果能体会到一生中往生之事最大,则会念念不舍。
1154 我们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觉自己有妄想杂念,是正常的、自然的,不用烦恼,因为这不会阻碍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就好像我们走在路上,身边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辆,可是没关系,我们还是一步一步走我们的路。在念佛中,也念佛,也有妄想,念佛妄想、妄想念佛,互相交杂,但是没关系,我们只要把这句佛号一直念下去,不管是杂念或妄想,都不能阻碍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
1155 “此心唯乘弥陀愿,愿为静默往生人”。静默往生人:就是所谓“老实念佛人”、“无诤念佛人”。“老实念佛、无诤念佛”即是不讲理论、学问;不谈闲言杂语、人我是非;不计称讥毁誉、苦乐顺逆;也不爱攀缘、不爱炫耀。既不突显个人,亦不装模作样。只是安份守己,安于念佛,守愚念佛。有事无事,一句佛号常挂心口。做好自己本份的事,也默默协助他人。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56~1160)
1156 我们凡夫依什么为心呢?是以六识为我们的心性。六识就是六根对六尘所产生的六识,既然是根尘和合所产生的,就是因缘所和合的,因缘本身是生灭无常、没有本体、没有自性的,所以它是虚妄的。根尘相对的既然是虚妄的境界,当然所产生的六识也是虚妄的心识。
1157 比较重要的是,平常就要交代家人,甚至白纸黑字写清楚,告诉他们将来自己有病痛时,“小病求医生,大病求往生”,也就是大病或病重时就不要急救了!希望能在安然、平静中断气,请子孙在旁边念佛。如果能事先做这样的安排,不但往生时较没有障碍,而且也能使家人结佛缘、种善根。 当然,如果真的信受弥陀救度,是现在就往生决定,非关临终的顺或不顺。只是,如果有事先交代,临终会比较安然、自在、庄严,子孙晚辈知道长辈的心意,心中也较笃定,而临终者也可减少不必要的急救折磨。
1158 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极超越的、是极微细的,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一般我们肉眼见不到。既然如此,那阿弥陀佛的光明在哪裡呢?在名号。佛的六根互用,所以名号是有声的光明,光明是无声的名号。不管光明也好,佛名也好,与阿弥陀佛本身都是一体的;阿弥陀佛也好,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61~1165)
1161 有学者演讲净土法门,往往将易行道与难行道,混为一谈,把往生的条件,讲得很高、很难,使念佛人望洋兴叹,半途而退;不免上违弥陀发愿的本怀,下误众生得救的机缘。其实,能使无力之人往生,绝望之人获救,如下品下生的根机,只靠念佛,亦能远离轮转之乡,还归涅盘之界,才是弥陀佛为众发愿的本怀,也是易行道真正精神之所在。
1162 只要「信乐」、「欲生」、「念佛」,必定往生;弥陀大悲,一点都不为难任何众生。往生弥陀净土的条件,就是这么简单,这么容易,有条件等于没条件;美好的极乐世界,白白地送给任何众生,可说弥陀的救度是「主动平等无条件」。
1163 我们学佛人要安贫乐道,家里面的摆设朴实简洁,不浮华,不杂七杂八,有用的才摆设,没有用的通通不摆设,而摆设就是要整齐清洁。因为这个世间是我们的旅社,我们是过客,闲杂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所以太过于世俗的东西不摆设,摆设都跟佛法跟净土有关系的,让我们眼睛所看都是极乐世界有关的景象。这是显示一个人信仰的深度,若不是这样,他信仰的深度还不够,还有限,甚至还是肤浅的。
1164 任何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他的正因、正业、功德资粮在哪里?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中,这句名号是圆满的、具足的、甚至超越的。也就是说,这句弥陀名号圆满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具足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超越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要往生极乐世界,它的正因、正业、资粮功德通通在这句弥陀名号之中。弥陀名号的功德对往生者来讲,对成佛来讲,毫无欠缺、毫无遗漏,圆圆满满地具足,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被尊称为「万德洪名」。
1165 这种信仰就是你的生命,有信仰你就有生命,没有信仰你就没有生命,没有解脱的生命,没有成佛的生命。信仰对我们来讲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父母对我们重要,儿女对我们重要,丈夫妻子对我们都重要,但是最后都会舍我们而去。与我们同在的,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只有我们自己的信仰。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66~1170)
1166 有的人说,我没有固定数目念佛,我没有刻意在念佛,念佛在我心,我常常都在忆佛念佛。不是这样的,除非他已经习惯了,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不然还是妄想杂念,一天统计起来,念不到几百句。你如果早上就固定静坐念佛,或者一天当中固定念一千句佛号、五千句佛号、一万句佛号,你再怎么样的忘记念佛,至少都有那固定的一千、五千、一万的数目。
1167 我强调金刚念,能够绵绵密密,细水长流。为什么?所谓「心若无力,以口来扶」,心中如果没有力量,就用嘴巴。人若嘴巴动,心中自然也会跟着念。如果嘴巴不动,只是默念,很容易打失,很容易妄想杂念。
1168 第十八愿专,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专靠阿弥陀佛一佛;同时阿弥陀佛发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跟念佛人绑在一起,一对一的。念佛人的往生,就是阿弥陀佛的成佛;阿弥陀佛的成佛,就是念佛人的往生。往生、成佛,一对一,绑在一起的。
1169 第十九愿是靠自己,靠自己发菩提心,以自己的根机,修种种的功德。这个根机,不管是圣人的根机、凡夫的根机、锐利的根机、低劣的根机,随他所修功德的大小深浅,回向往生,阿弥陀佛就来迎接他,所以十九愿跟阿弥陀佛基本上是没有关系的,只是因为他回向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才来迎接他。
1170 善导大师对释尊一代教法的总结论是:「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故「一向专称」是弥陀本愿、释尊本怀;是佛法精华、是佛教结论。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71~1175)
1171 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悲当中一定具有无我的内涵,必须无我才能真正地大慈大悲。否则,有我,就有你、有他,就一定有对立,慈悲就会有限度。无我的慈悲,才能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地普度众生。
1172 我们以念佛作为我们的法身慧命,念一辈子的佛,从世俗的角度看似吃亏,其实是占便宜。为什么?因为我们一辈子都有佛可以念、有佛可以靠,弥陀都护我救我,将来迎接我,可以说念佛人出入都蒙佛护佑。一般人没有弥陀可以念、没有弥陀可以依靠,所以他的一生往往充满不幸,内心忧悲苦恼,他出入不能获得护佑,不能获得平安,可以说无依无靠。
1173 有一段谒语说:“愿生极乐,专称佛名,心决定时,净土光中,现起圣像。例如须达,建设祇园,心决定时,于天空中,现天宫殿。”意思是说:一个愿生极乐世界而一生专称弥陀佛名的人,在他的这种愿心决定的时候,极乐净土之中当下就有他的莲花,就有他的宫殿,也有他的身像在那里。所以,法照有一首偈说: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
1174 之佛凡一体之身,虽是凡夫,却位同菩萨。佛法虽多,唯有弥陀本愿是拔苦与乐的妙法,是转凡成圣的神丹,故极恶深重凡夫,获得弥陀金刚的本愿,便蒙诸佛金口的赞叹说:‘则我善亲友’、‘次如弥勒’。
1175 就是说随各人的根性、随各人的身份、随各人的时间、随各人的心境去调配。在时间上,早晨可以念,中午、晚上都可以念。 在地点上,大雄宝殿、念佛堂、客厅都可以念,那么,卫生间、洗澡间、厨房,或者是病房,也可以念。 在工作上,士农工商任何工作都可以念,一句弥陀名号是最清净的,能使不净为清净,是无有障碍的,能给周围带来吉祥。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76~1180)
1176我们如果念佛久了,熏习久了,就会觉得:哎呀,电视有什么意思呢?这些连续剧都是虚构的嘛,人生是一场大梦,还看这一些梦中之梦!电视报道、社会新闻,天天都是这样,也会觉得没有意思。慢慢,其他的杂志、报纸,也会只是看看大标题,大概了解。所以,念佛久了,学习久了,气质就会转变,就会觉得:还是念佛最有味道!其他都没有味道。
1177 我们有多少时间,尽量念多少佛。二十四小时,扣掉睡觉的时间、上班的时间、三餐的时间,还有大小便的时间,还剩下什么呢?看电视、看报纸、看杂志,把这些时间扣下来,剩下的时间,就是我们专门念佛的时间,其他的时间呢,你看电视也可以念佛,走路也可以念佛,工作不动脑筋也可以念佛,是这样。
1178念佛人时时刻刻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中,临终阿弥陀佛一定现身来接引,不管有没有助念,不管现象好或坏,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法门是绝对可靠的法门,可以让我们大安心、大满足的,就是这个法门。
1179 最好是我们子子孙孙的生死轮回,就到我们孩子这一代就好了,不要再轮回下去了。所以,人一定要求解脱、求往生,我们最亲爱的就是先生、太太、儿女,我们都想解脱了,如果没有让他了解这个观念的话,那表示我们对他们的爱心不是真正的爱心。真正爱他就必须要给他最好的,就是净土法门──念佛往生的解脱之道。
1180 我们学净土法门的念佛人,凡事都是从念佛开始的;一年的元旦从念佛开始,而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早上也是由念佛开始,之后才用早餐、去上班,日理万机。因为我们希望这一年、这一天当中,能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所以一切都是以念佛为开始,有阿弥陀佛和我们在一起,而此时是「不再是我,而是弥陀」,所以念佛人要知道,阿弥陀佛是跟我们很亲的在一起,所以不是我,而是阿弥陀佛在做主张,我们只不过是阿弥陀佛的手脚而已。一切得失成败都由阿弥陀佛承担,凡事有阿弥陀佛顶着,不必我们去忧虑。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81~1185)
1181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阿含、般若、禅、密、净当中,唯有净土是三根普被,而且是直接圆顿的一个法门。
1182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贪瞋痴的众生聚到哪里,聚到娑婆世界。《悲华经》就说,贪瞋痴强盛,业障深重的众生都聚集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众生是一千四佛所摈弃、放舍的。一千四佛代表诸佛,也就是说,娑婆众生难以救度,诸佛都感叹,摇头而去。
1183 能把自己当成愚夫愚妇,与人无诤,于世无求,“不与人诤,亦无怒容”、“随作务,随念佛”,这样就能预知时至,顺利安然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看一些预知时至的人,往往都是一些个性诚朴老实念佛的老阿公、老阿婆比较多,至于会讲经说法而不务实修、喜欢展现聪明智辩、钻牛角尖的,往往与一般人一样,如佛所言:“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1184 人生在世,有一分的计较,就有一分的痛苦,有十分的计较,就有十分的痛苦,你没有计较,就没有痛苦。尤其是学佛的人要深信因果,既然是深信因果的话,今天人家欺负你、或是被倒债、生意失败、感情失和……,他不会不平不满,不会怨天尤人,不会以牙还牙,他会逆来顺受。他晓得这个是他的果报,是过去世做来的,不是人家带给他的,也不是上帝创造它的……,他都不会抱怨,这样才是深信因果。
1185 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遇到恶缘逆境,甚至遭人伤害时,不但不瞋恨,反而生大悲,并将功德回向他;即使不能生悲心,至少也不可生恨心,否则便非真正学佛者。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86~1190)
1186 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社会大众,都应该要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即使一棵树也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做事风格也不一致,但都是同一家人,都是同一个团体,在不同的单位做相同的事情,所谓分工合作,所以我们要学习佛陀那样的悲心,互相包容、互相同情。
1187知道凡事都是因缘业力所推动,学佛的人就应该互相接纳对方、包容对方、体谅对方,晓得就是因为愚痴,他,还有我们,才会生生世世都还在六道里面轮回,如果不是因为愚痴,我们都早就解脱了,怎么还会在这里呢?有一句话说:在业力的推动下,没有人是故意的;智者悲愍有情,凡夫互相谴责。
1188要怎样搭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 就是「专称弥陀佛名」。
1189 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的正确道路——「正因」是什么?是「专念弥陀佛名」,这条道路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而建立的。极乐世界的完成,有其他的佛菩萨跟阿弥陀佛一起完成吗?没有。极乐世界的主人只有一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只有称念弥陀佛名,而不是念其他的佛、持其他的咒、诵其他的经、假藉其他的功德。
1190 经行时拨念珠念佛也好,坐着拨念珠念佛也好,乃至没有拨念珠念佛,都可以用十念计数。经行的时候,走一步就念一声佛号,再走一步又念一声佛号,一步一声佛号,十步十声佛号,就拨一颗念珠,不用贪快,快的话会让心不知不觉浮躁起来。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91~1195)
1191 平常拨念珠念佛也不要拨得很快,还是十念计数,十句念完就拨一颗,再十句再拨一颗,一百零八颗的念珠,念完了就当作一千句。
1192 我们的早课不需要诵经,不需要持咒,更不需要唱念,也不需要念很多佛菩萨的名号,单念这句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南无阿弥陀佛无上功德名号就已足够了。至于要诵经或要了解经意,可以利用其他的时间。我们这个法门是「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念佛的时候,就只管念佛,不需要观想佛像、观想莲花,或观想佛光,或思惟佛德,都不需要。
1193 「努力追求入三昧是不是有自力的成份?」这不一定。如果是他力心的人,一天念佛十万声,追求念佛三昧,一样是他力;如果是自力心的人,一天念一声两声,没有修什么行,那也是自力。同修中有的人规定自己一天念几万声,是因为怕懈怠,希望精进念佛,因为平常不念佛还是妄想杂念。如果对这些有正确的了解,就不会产生其它不必要的挂碍。
1194也就是说,随自己的根机能念佛到什么地步就到什么地步,即使念到某一个地步,也不要认为这样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更有帮助、往生更可靠、品位更高超。即使没有到任何地步,也不要自卑,认为自己往生不定或品位不高。若有这样的观念,就不是我们这个法门的行人了。我们说「信愿行」,虽然都是愿生,如果信的不是我们这个教理,就是信不同;信不同,行就会不同。
1195 名号是佛之愿心、愿力、大心力,信心是闻信此之名号故,名号、信心并不相异,信心之体(本质)是名号,故是一也。古德言:“信心者,真实心也;既是真实心,即非凡夫之迷心,完全是佛心也,此佛心授与凡夫时,谓之信心。”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1196~1200)
1196 信心以弥陀之真实为本质,亦即弥陀真实之存在是自己之信心。凡夫之心,浮动如暴流,无一刻之安住,唯有阿弥陀佛是常住,今日、明日、尽未来际皆如是常住不变;弥陀常住不变故,得此信心亦是常住不动,故此法不可以自己浮动之心为标准,应以常住不变之佛为标准。履善法师有一首偈形容他的心路历程:久向妄心问信心,如拨断弦责清音,何知微妙梵声响,嘹喨觉物远且深。
1197谁敢保证下一辈子还能当人?即使当人,谁又能保证能闻佛法?即使幸而还能闻佛法,但能保证下下辈子吗?能够保证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吗?所以印光大师说:“生死不了,危险太大;轮回未出,难免堕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1198今生今世既然学佛,就必须把握今生今世可以解脱的法门,也就是先往生极乐世界再说。其实极乐世界是成佛的境界,是享受果报的,不是到那里又再学习、再修行,所以这个法门既容易、又殊胜,殊胜在哪里呢?殊胜在能当生成就,而且往生能够当生成佛。
1199我们今天忙这件事,明天忙那件事,一直到老,烦忙不断。不知不觉间,寿命随着日夜而消减,好像风中之灯烛,随时都会灭掉。灯灭了,就继续轮回六道,永无穷
慧净上人法语集《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