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01~205)
201古人说:“修德获报,作善降祥。要好儿孙,只要积德,不要积财。”最近在《人间福报》看到星云大师引用的一句话:“人间道德无价宝,比山比岳万倍高”,所以,我们留给子孙一定要留德,不要留金钱,留金钱是最愚痴的,留德才是有智慧的。
202佛说:“世间之财,五家共有;水能漂没之,火能烧毁之,盗贼能劫掠之,官吏能没收之,不肖儿孙能消散之,故称不坚之财。” 唯用以济世利人,才能增长福德,而庇荫子子孙孙。
203修行人乐天知命,于人无怨,于世无求。 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204俗话说:「夫妻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父子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才来。」
205 在《人间福报》星云大师一句话:“人间道德无价宝,比山比岳万倍高”,所以,我们留给子孙一定要留德,不要留金钱,留金钱是最愚痴的,留德才是有智慧的。金钱,只要留一些让儿女够成家立业就好,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其他的金钱,就用来做功德,这样你好他也好,子子孙孙都好。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06~210)
206 “入定山中之草木,牛羊食之毛光泽。”意思是说这座山有阿罗汉居住或有人在山中修行入定,来吃这座山草木的牛羊,它们毛也会有光泽。光是山中有修行人入定就会使得这座山草木青翠石头光亮,来吃这些草的动物,它们身上也会有这样变化,团体或家庭当中,有一个有福德功德的人,家人就会受他庇荫。
207能富过三代的家族,往往不是留有形的恒产给儿孙,而是留无形的功德,这才是最实际的。所谓“道德”、“福德”,福德是果,道德就是因,有了“道”往往就有“福”这个果,而道德的实际展现就是对人恩慈体贴,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不为非作歹……等等,这个才是最实在的。
208赚钱来养儿女,让儿女有一些恒产,将来生活比较无忧无虑,这是天下父母心,但方向完全错误。孩子有福德,日后衣食无忧,孩子没有福德,留再多的钱给他都害了他,所以留福德给子孙是最重要的。即使现在有一百万、两百万、几百万,更重要的是拿去布施,这样就是留德给他了。
209 儿女有儿女的福报,儿女也有儿女的业障,有的业障即使父母再怎么神圣都影响不了他,这时候就是藉佛力,要勤于念佛。一个勤于念佛的人,即使没有回向给儿女,自然这个功德也会庇荫在他们身上。
210 有一句话说:“宁可来生胜今生,不可今生胜来生。”所以,我们不要积财,而要积德,有钱就应供养三宝,利自己,度先人,荫儿孙。人生在世,最后一分一毫都带不走,能够带得走的,就是行业。对于我们来讲,我们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不求生天,也不求来生为人、享受人间的福报。
慧净上人法語汇集
(211〜215)
211不知道有三界六道轮回、善恶报应的人,他是悠悠忽忽地在过日子;知道的人,就会心有不安。这种不安,有时候是没有办法形容的,越是知道佛法,就越有那股“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的道心。
212 人生是苦,千百万种苦。婚姻不美满,家庭不和顺,儿女不合心意,是最大的苦,要知道这些都是因缘和合、是讨债的。最根本的苦是轮回,一定要往生,否则,未来之苦将仍无尽。
213 基督教有句话说:“不含怒到日落下山的时候”。学佛的人应不蓄恨意,当下说当下完。所以今天的事情,也让他当下说当下完,不要留到明天。
214 所以如果能尽量将“恩慈体贴”“自觉愚恶,过于他人”“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这些话涵咏在心中,并体会如何将这些内容展现出来,以利益他人。如果不能“以诚感人”“以德服众”,就表示我们可能言过于行,还要更加策励自己。
215凡事最好是认为自己一定有过错,错在我这一边,也就是宗风所讲的“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16〜220)
216 其实学佛也一样,是从“否定自己”开始。也就是说,学佛以前,不了解真正的自己,甚至没有发现自己的过失,现在学佛了,才发现自己的贪瞋痴很重,罪恶很深,简直不是个人。一个人如果越学佛,越觉得自己这也对、那也对、很有成就,那这个人可能不是在进步当中。
217 念佛人凡事都应先检讨自己,如果没有过去的因,就没有现在的果;点点滴滴都是自己造成的,没有可怨、可计较的对象。如果能这样想,心就会比较平和,否则一定会不平、不满、计较,是是非非越来越多。
218佛陀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过去行好或做坏,我们已经不记得了,可是检讨我们现世所受是苦是乐,环境是好是坏,就知道过去世是善是恶。所以今生若恶缘逆境多,表示过去有造下欠人的业,这世才有这样的果报,这岂不是在「偿还」吗?
219我们这个法门是深信因果业报的同时,更进一步深信自己的根机是永远在六道轮回的因果。当我们真的面对自己的贪瞋痴、起心动念、言语行为,一定会发现我们罪恶很深;之所以没有发现起心动念、言语行为恶多善少,是因为我们没有时常反省,或者不知反省,也就是没有常常以「法镜」来照自己。
220 所谓修行,首先要从“不妄言”开始,能守得住口不妄言,要“惜话如金,守口如瓶”,不只不讲是非,同时也要不听是非、不传是非。因此,是非到了我们面前,当下就好像曝晒在烈日下的寒冰一般──冰再怎么坚硬,在强烈的阳光之下,很快就被消化掉,而不可能愈结愈多、愈结愈大。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21〜225)
221 我们学佛,首先要发现自己是一个很不足的人、很不完美的人,自己的过错很多,甚至自己是一个无能为力的人,乃至发现原来自己是龌龊、肮脏、卑鄙,能够这样的话,在学佛的道路上,才有进步的可能,才能升华。因为一个有这样存心的人,他会凡事检点自己,也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222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诤人我。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分怨共过,让美归功。
223 凡事以大局为重,凡事理性不情绪,凡事慈悲不瞋恚。如果不能发起悲愍的心,至少不要有计较的心,甚至瞋恨的心。一个团体一个道场,种种非逆的事都是有可能的,住众甚至信众不理解我们,加于我们非礼,可说很正常,因为大家都是凡夫。体谅对方是凡夫,自己也是凡夫,凡事就要彼此接纳互相包容。
224 在业力的推动下,没有人是故意的;愚者相互指责,智者心生悲愍。对方之所以对我们非礼,是因为他患了无明病,被烦恼所驱使,所以我们因此要心生悲愍,悲愍他的愚痴可怜,他如果不是愚痴不明事理,何以会如此呢?
225我们是修行人,修行人要藉境练心。听到别人赞叹恭维也不欢喜;受到别人非礼污辱也不恼恨。对我们非礼的人其实是我们的善知识,是来成就我们的忍辱,消除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德的。境界不能过就是被境界打倒了人就不会进步。如果没有境界来历练,我们就永远只能在原地踏步,所以要感谢对方。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26〜230)
226当家也好,执事也好,住众也好,信众也好,本意都是想爱护法门,爱护道场。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都有缺点。我们处众的时候要心怀谦下,想到凡事不如人,对方总有比我长的地方。我虽然也有一些长处,但缺点更多;对方虽然有不足,但也有很多优点。这就是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227 “修行之人,念念在道,念念不在人我是非、称讥毁誉。”一般人往往会被人我是非、称讥毁誉所干扰,所以一个立志修行的人,首先对人我是非、称讥毁誉要尽量看淡、看破,了解这些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幻现而已;人世间的一切缘生缘灭,一场梦,对这些得失成败、恩怨情仇,不必太过于执着。
228 我们起一个念头,当下乍看似乎无形无相,别人也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其实这个念头当下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比光速还要快的绕了整个大宇宙,然后又回归到自己的身心上,所以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有它的因果。因为一个念头累积久了,就会有形无形地展现在言语上,甚至爆发在行动上。
229凡事百不管,则少烦恼。人生是苦,千百万种苦。婚姻不美满,家庭不和顺,儿女不合心意,是最大的苦,要知道这是因缘和合、是讨债的。最根本的苦是轮回,一定要往生,否则,苦将无尽。
230 我们学佛,首先要发现自己是一个很不足的人、很不完美的人,自己的过错很多,甚至自己是一个无能为力的人,乃至发现原来自己是龌龊、肮脏、卑鄙,能够这样的话,在学佛的道路上,才有进步的可能,才能升华。因为一个有这样存心的人,他会凡事检点自己,也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31~235)
231 我们要时时刻刻存着正面的思惟,存着爱心,存着利益他人的心,凡事肯吃亏不计较,凡事为对方设想,凡事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凡事让美归功,分怨共过。当然讲很容易,做很困难,反观自己,这些我也做不到,一方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而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
232 正面思惟,有什么心念就会带来什么事情,我们起心动念乃至言语行为,最后都会回归到自己的身上来。宇宙是圆的,我们的心是遍通整个天地宇宙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就会跟宇宙中相应的境界感通了。起好的念头有一天好的事情就会来到我们身边;起不好的念头有一天不好的事情也会来到我们的身上。
233对自己不利的境缘,我们都要以悲悯心来对待;不能生悲悯心,至少也不能生瞋恨心。就像净嵩法师所讲的:「在业力的推动下,没有人是故意的;智者悲悯有情,凡夫互相谴责。」我们要当一个学佛的智者,以悲悯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而不要去谴责对方。
234 一个学佛修行的人,要先学吃亏,宁可让人欺负让人骗,也不要处心积虑去占人家便宜。世俗的人会想,我怎么可以吃亏,吃亏就是自己的利益受损,所以不能吃亏,一定要占便宜占好处。其实那都损自己的德损自己的福报,致使将来有种种的苦难产生。所以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损害他人就是损害自己。
235 《无量寿经.下卷》的「三毒五恶」就是法镜。常常以法镜来照自己,我们罪恶的身心就会原形显露,晓得自己大部分是恶多善少,而认清自己是下劣的根机。我们学佛是要修正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而不是要求指责别人。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只是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一直忏悔改进。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36~240)
236 所以修行人就是以众生为宝,出自内心的想为对方带来利乐——利益安乐,而不给对方带来苦恼亏损。如果自己有好处有成就,都主动地默默地奉献给对方;对方如果有过失有亏损有苦恼,也主动地默默地去接受承当。也就是「失败归自己,成功给他人;好事向他,坏事向己」。能这样行持者就是修行人。
237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惭愧心、忏悔心是非常重要的。有惭愧心、忏悔心,人就会谦和,不会刚强。修行人的心地应该是柔软犹如棉花,不是刚硬犹如铁板。像棉花的话,就什么都能够承受,不会反弹、抵抗,修行人就是要培养这种个性。
238 学我们这个法门的人,更加要有这种体悟,就是说我们的爱心有多少,就表示我们体会阿弥陀佛的爱心有多少;我们对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慈悲爱心体会愈深,自然对其他的人的爱心就会愈深,这是一种很正常、很自然的逻辑现象。
239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是人生的大学问,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必不可少的因素。有四句话很普通人人皆知,但几乎人人不那么重视;如果重视的话,经常想在心里说在口边,那可以说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四句真言,灵丹妙药。这四句话就是: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试着在任何情况下都说这四句话。
240佛教讲慈悲、讲无我。不过用世俗的语言来讲,慈悲就是爱心。一个学佛的人,他的内心是会有慈悲心、爱心的。慈悲有小慈悲、中慈悲、大慈悲;有「众生缘慈」的慈悲,有「法缘慈」的慈悲,有「无缘慈」的慈悲。我们能做到的顶多只能是「众生缘慈」的慈悲,但是要完全做到也几乎不可能。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41~245)
241什么是「众生缘慈」?就是将与我们不相关的任何人都视同自己的父亲、母亲、儿女、六亲眷属来爱护他,给对方带来好处、利益,这就是「众生缘慈」。当然这个还有人我对待。如果是「法缘慈」,就已经无我相、无人相,可以随意展现慈悲、爱心。「法缘慈」我们做不到,但我们至少要学「众生缘慈」。
242 我们是修行人,修行人要藉境练心。听到别人赞叹恭维不欢喜;受到别人非礼污辱也不恼恨。对我们非礼的人其实是我们的善知识,是来成就我们的忍辱消除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德的。境界不能过就是被境界打倒了,人就不会进步。如果没有境界来历练,我们就永远只能在原地踏步,所以要感谢对方。
243我们也尽量不要去看他人的过失,晓得别人有什么过失,也避而不谈,甚至在心中将它忘掉,当然更不应去探求他人的过失、罪咎,若能这样,无形中自己的德行也会有很大的增长。能够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去说是非,遇到是非之地就会即刻离开,也不会去听是非,更何况是加以传播呢?绝对不可能。
244 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分怨共过,让美归功。
245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要大人大量不和一般住众计较,凡事以大局为重,凡事理性不情绪,凡事慈悲不瞋恚。如果不能发起悲愍的心,至少不要有计较的心甚至瞋恨的心。一个团体一个道场种种非逆的事都是有可能的,住众甚至信众不理解我们加于我们非礼,都完全是可能的,可说很正常,因为大家都是凡夫。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46~250)
246所以,如果自己职位高、学问高,时常受人赞叹,就要更加小心,因为这往往是在消我们的福报,在增加我们的罪业。为什么?因为我们若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心态承受赞誉,乃至沾沾自喜时,罪业就会增加,福报就会漏光。
247 皈依后的行持: 第一点,「随缘消旧业」。 第二点,「凡事为他想」。 第三点,「理性不情绪」。 第四点,「只见自己过」。第五点,「不说他人非」。 第六点,「念佛愿生西」
248有句话说:世间万物各有主,一粒一毫君莫取;英雄豪杰自天生,也须步步循规矩。一个人一生的福分都是固定的,而且可以说是有限的。世间万物各有主人,我们一方面要珍惜自己的福分,另一方面对万物不要随便予取。所以在生活上要养成极其简单朴实的习惯。
249「人亏天补」,我们吃亏一分,天会补给我们两分或十分,所以是占了便宜而不是吃亏。如果了解这个道理,就凡事肯吃亏,凡事不计较,凡事肯为对方设想,为什么?因为这会增加我们的福报。天,也就是因果,因果会加倍偿还给我们,甚至获得十方诸佛的欢喜,龙天护法的拥护。
250 阿赖耶识就像一片田地,起心动念就像在田地当中落下种子,种子一旦落下田地时间一到就会发芽乃至开花结果。宿世以来我们阿赖耶识里所含藏的,不是贪瞋痴就是妄想杂念,现在把佛言祖语背诵在里面汰旧换新,这样佛言祖语就会成为我们的生命,思惟言语举止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51〜255)
251「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就想到,唉呀!宁可吃亏也不要占便宜的重要性。「人亏天补」,吃亏就是占便宜,肯吃亏一分,天就补你十分,甚至百分,这就是天道亏盈益谦.
252 大家在这里都是师兄弟,都像一个家庭的六亲眷属,虽然大家彼此没有骨肉至亲,可是我们是为道而来的修行人,既然彼此皆以道为亲,平日相处就要设身处地,从内心把对方看成是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看成是我们自己的家人,如果能够这样那彼此相处是无诤的,即使有诤过后也就好了,就像宗风所讲的不蓄恨意。
253 天主教修女就有一条规定说「不含怨到日落」,一个人如果含怨而不愿放下,以后就永无宁日,因为会将某时某日某人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行动伤害到我,永远放在心中,从此划清界限,就会有一种受了委屈,或保护自己的心态产生,这样就永远对立,而不能彼此接纳、互相包容,如果那样的话就很不好。
254我们要不说是非,也不要诉苦,因为口业最容易犯罪犯过,也最容易消损自己的福报、增加自己的罪障。我们既是身为修行人,应该以佛法作为自己起心动念的准则,而不应该还像没有学佛以前一样,把以前的脾气、个性带到佛门来。
255 在业力的推动下,没有人是故意的;愚者相互指责,智者心生悲愍。对方之所以对我们非礼,是因为他患了无明病,被烦恼所驱使,因此我们要心生悲愍,悲愍他的愚痴可怜,他如果不是愚痴不明事理,何以会如此呢?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56~260)
256 不妄语就是不随便讲话,不仅不讲骗人的话,也不讲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这个非常重要。俗话说女众往往是鸡肠鸟肚,而且长舌妇也好,三姑六婆也好,都是在说女众,可见女众「口业」非常严重,有时一句话可以交代的,却讲两句三句,甚至讲闲话,一讲就是好几十分钟,甚至半个钟头一个钟头以上.
257 言语往往是是非的来源,所以我们要不说是非,也不要诉苦,因为口业最容易犯罪犯过,也最容易消损自己的福报、增加自己的罪障。我们既是身为修行人,应该以佛法作为自己起心动念的准则,而不应该还像没有学佛前一样,把以前的脾气、个性带到佛门来。
258 一切的罪过,往往都是因为不守口德,所以我们要学习守口如瓶,凡事检讨自己的过错之外,不要去责备人家。如果发现别人有错误,也不要去宣扬,话传来传去,罪业就造出去了,而且,说人背后话是最损阴德的。所以,我们修行学佛最重要的是心存诚恳,存诚恳之心而不要随便打妄语,不要随便说是非。
259在这个世间上,我们所处的环境、他人对我是好是坏,都是我们自己招感来的,如果我们没有那样的业力,是不可能招感来这种环境的。因此每个人必须为他自己所遇到的负完全的责任,其实这也是佛法中有关信解三世因果业报的根本道理,相信因果的佛教徒,自然会朝此方向去实践。
260 也就是说,我们所遇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我们都有责任,而且应该负起全部的责任,因为这都跟我们的业力有关系,所以我们应该反观自省、自我忏悔,而不是去责备外界的人、事、地、物。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61〜265)
261 很多人都是习气做主,受情绪掌控,可是一个修行人,必须要理性当家,而不是情绪当家,要「理性而不情绪,慈悲而不瞋恨」,凡事要往正面去思惟,绝不可朝负面思惟。不管对象、事件是如何,只要往正面思惟,就会带来正面的效果;如果往负面思惟,就会带来负面的效果。
262 如果遇到无理、非理的对待,修行人只有对他生起大悲心,是不会生起瞋恨心的,如果生瞋恨心那就不是一个修行人了。当然,我们是凡夫,说要完全生起大悲心是不容易的,可是至少要做到「不含怨到日落」。一有不好的念头,起情绪、发牢骚、愤恨的念头,就立即反观自照,立刻把瞋恨心消除。
263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凡事为对方设想,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264 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265 有句话说:世间万物各有主,一粒一毫君莫取;英雄豪杰自天生,也须步步循规矩。一个人一生的福分都是固定的,而且可以说是有限的。世间万物各有主人,我们一方面要珍惜自己的福分,另一方面对万物不要随便予取。所以在生活上要养成极其简单朴实的习惯。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66〜270)
266 很多人都是习气做主,受情绪掌控,可是一个修行人,必须要理性当家,而不是情绪当家,要「理性而不情绪,慈悲而不瞋恨」,凡事要往正面去思惟,绝不可朝负面思惟。不管对象、事件是如何,只要往正面思惟,就会带来正面的效果;如果往负面思惟,就会带来负面的效果。
267可能有人会想,他对我不好,对我有所亏欠,怎么有办法感恩?其实要感恩。因为对方让我们有机会可以还债,让我们消业障、增福德。同时,这样的境缘,正是让我们修忍辱的好机会,是修行上的一种庄严。因此,佛陀说,「人家对我们无理的对待,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恩惠」。
268 我们生生世世以来,都有无量无边的业障,佛陀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此,这一生当中所遇到的,不管是顺境或逆境都要感恩。
269所以,如果自己职位高、学问高,时常受人赞叹,就要更加小心,因为这往往是在消我们的福报,在增加我们的罪业。为什么?因为我们若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心态承受赞誉,乃至沾沾自喜时,罪业就会增加,福报就会漏光。
270孟子有一句话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也就是说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71〜275)
271凡事就肯吃亏不计较,真正肯吃亏的人,他一定是有福报有智慧的;若凡事都要计较的人,表示他就是没有福报,没有智慧;肯吃亏的话,等于是人白白送福报来给我们,不然,我们要去那里找亏吃?那如果不肯吃亏,一定要争论出我对你错,我有理你无理,那可惜了,福报就走了。
272一个人最大的福报就是「无事」,所谓「一日无事赛神仙」。所以在团体当中,如果还没有机缘领执事,没有什么事可做,其实他是最有福报的人;他只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念佛,与人无争、于事无求,岂非天天赛神仙?
273 如果无事找事一定要求一个什么来做,甚至去攀缘让人家来发现自己,使自己能够突出于人那就是把福报往外推。如果互相争求彼此相怨则道场不安,住众不宁,不安不宁就造成人人苦恼,就会导致人人离开。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有愚痴的人才会无事找事,与人过不去而自恼恼人。自害害彼,彼此俱害。
274 凡夫往往有意无意在言语上伤害人家、在行为上让人家难过,因为都是贪嗔痴的凡夫,都是罪恶生死凡夫,难免如此,所以我们要存谦下的心,希望人家能原谅自己,而不是自己原谅人家。因为自己往往有意无意之中伤害人家而不晓得。所以,希望同修都能够体会阿弥陀佛「一切恐惧,为作大安」的悲心。
275 应该体会到,我们彼此都是罪恶生死凡夫,彼此都有恐惧、有不安、有苦恼,因此,要互相同情、互相体贴,在身口意三业行为当中,尽量不要伤害对方,而使对方面对我们时有所畏惧、不安、苦恼。所以,大家要互相同情、体贴,互相给对方带来温暖、带来利益。就像阿弥陀佛,「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76〜280)
276 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见己不是 ,万善之门。以待己之心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学佛大悲 心。
277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此言此行,护法神欢喜赞叹否?德行始于口,信徒都以高标准衡量师父。
278偶有过犯,要‘立即’、‘断然’地承认,莫找理由掩饰,此能养德。无过德也,过而能发露亦德也,皆受人敬重。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旁人眼光雪亮。
279 道念若重,俗念即轻,宜启其欣厌之情。莫在石火光中,争长竞短;蜗牛角上,较雌论雄。可告其每日念佛,万句以上,则光阴无虚度。
280 处事为人则是学佛大悲心,有善恶因果报应观念。心不妄念口不妄言,身不妄行;存善心说善话,行善事;心存忠孝,行有节义。凡事真心凡事感恩,凡事不打妄语,凡事为对方设想,凡事肯吃亏不计较,凡事质直而柔软。行公义好怜愍,存谦卑心,常与真理同行。有事无事,随闲随忙,一句弥陀不离心口。道不同不相为谋,应与个性相投之本愿同参共住。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81〜285)
281 信佛救度之人,欣慕净土,要求自己过圣洁的生活。信佛救度之人,罪恶感深,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信佛救度之人,与佛同在,犯罪有反应,心中会自责。既信弥陀救度,必不故意为非,若因业障显现,于弥陀而言,悲愍而仍摄取,于众生而言,怀惭而更念佛。故善导大师言‘念念称名常忏悔’。
282 佛法如镜,对镜见容,闻法知心。背向法镜,以为自己贤善,因而高己慢人;面向法镜,便知其恶无底,深感无地自容。然而我心之恶虽无底,弥陀之力亦无边;信机信法,机法一体,惭愧、欢喜、感恩,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矣!
283 罪恶有多深功德便有多大。若如是知,安心开朗油然而生。卑鄙无耻是我人实相,自己如此别人何异,所谓一即一切。如知既同一丘之貉,便能慈眼相视也。且越知自己之恶机此心越谦卑柔软,越觉毫无资格计较嫉恨他人。又越知弥陀之法德,体悟弥陀彻底的包容无限的大爱,便能凡事包容他人爱护他人。
284我今胸中无片云,心满意足往西方,回顾弥陀之救度 ,更喜愚痴之我身。
285 在人生旅途上,不要只顾往前走,有时需要回头看一看,以免走偏了路。而不管遭遇何等的困逆,都要以微笑去迎接它、排解它,因为微笑的四周充满愉快和安详。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86〜290)
286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勿以才能而骄人,勿因困穷而变节,勿当得意而忘形,勿为小事而聒嚷。
287入世之法,并非和流同污,而是有「和其光,同其尘」之心量。对别人要有宽恕之量,对谤语要有忍辱之量,对忠言要有虚受之量,对事物要有容纳之量。
288 为大众做事,即使做得好,做得圆满,都会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都会受赞美,也会遭批评。身处五浊恶世,彼此都是凡夫,难免如此。但只要经过决议,自己也深思熟虑、尽心尽力之后,若受赞美,固可欣慰,即遭批评,也不必气馁,因为已尽心力,而因缘如此。
289 并且敬重对方,毫无高慢心。这种真心、爱心、谦敬心,不但令人容易接受,更令人动容、感念、怀念、永志不忘。谦敬能够聚德,招来福报,古人云:「人能谦下如溪谷,则德常在不离己。」又,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也是人与人最好的沟通桥梁。时常笑脸迎人,必是最有人缘的人。
290古人说:「闻过则喜,闻善则拜」,亦即对我们善意的劝告要欢喜接受,向指示我们善法的人感谢而拜,因为他们成就了我们的德行,何况古德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佛门以无事为兴隆。」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91~295)
291「以诚感人」即是不管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以诚存心」,言语、举止,都要出自真诚无妄的心;所谓「诚于中,形于外」。「以德服众」即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量,给对方真实的利益。
292其实我们的佛性是什么?佛性无非是「寂静」二字。「涅槃」是印度语,中国话就是「寂静」。一切唯心所造,如果我们的心多少体会到寂静的话,言语举止就会安详稳重而不会虚浮或粗暴,而且也不会常与人起争执。
293修行是修什么?是修心一切唯心。所以有一首偈说「愿我恒常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危害自己他人时,立即强行令断除。」只要起心动念都要观照,为什么因为那个念头是小偷不是主人,主人是那个空灵的本性,所以对一个修行人来讲,他的内心应该永远处在一种空灵地安详地状态,念头起来就要观照。
294有一句话说「与人无诤,于事无求」,要内心无诤,就是要有这种态度。对任何事情、语言,都要有一种直心,所谓「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是、是,好、好,对、对,谢谢、谢谢」,日本话叫作「すなお」(sunao),翻译成中国话,就是「素直、直朴」。
295佛陀说,别人诽谤我们,是对我们最大的恩惠。这种观念确实是颠覆一般人的思惟。人家诽谤我们,造成我们身心的苦恼,怎么反而说是恩惠呢?一般人会因为诽谤而造成身心苦恼。可是我们是修行人,修行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如果确实有这样的事,刚好是消业,一方面是增加我们的福报。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296~300)
296很多念佛的人,往往因不了解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本愿救度道理,所以虽然有在念佛,却心生不安,到了临终之时,也还苦苦恼恼,甚至于别人担心他到底是否有往生,那都是因为他对佛心不了解。如果了解佛心,了解念佛的道理,不管他怎么样念佛,他的心都是安稳的,不会怀疑。
297 有一句话说「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往往是白白地送给我们。要去拥有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还真不容易,没有机会是遇不到的。礼物是什么呢?就是消除我们的业障,增加我们的福德,训练我们安忍一切逆缘。
298 能守得住口,就能方便守得住心;口守不住的话,表示内心的翻滚太大。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少讲话,无谓的话半句都嫌多。善导大师往往都是独来独往的,为什么?因为有人相伴,往往容易讲闲话。但是不讲闲话并不表示性格孤僻冷漠,或者显示自己鹤立鸡群、特立独行,如果有这样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299 在佛陀的时代,僧众和合共住所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圣默然」,即打坐修定;二是「法谈」,即谈论佛理,其他世俗的闲聊,在和合僧团中是严格禁止的。因为除了佛法,除了宇宙真理之外,一切的一切都是空性,你讲它做什么?善也是空,恶也是空,顺也是空,逆也是空,把它讲出去做什么?
300 没事不要讲话,半句话都已经嫌多了何况讲那么多那么久!凡是跟自己无关事情也一概不须知道;若知道不可以讲出去。想想看讲出去是为什么有什么意义?讲来讲去都会变成是非,所谓一人传虚百人传实、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修行从不妄语开始,对于是非尽量不看不听不说不传,要惜话如金守口如瓶。
慧净上人法语集《三》201-300 慧净上人法语集《三》201-30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