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亦称“自尊心”、“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心理成分。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则成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
真正的高自尊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自尊。也就是说,自尊需要(或维护良好自我形象的需要)与自我现状(或当前的自我形象)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平衡。
一方面,高自尊的人对自我现状常常是满意的,他们对自己的存在能力和存在价值充满自信,即使这种能力和价值并不比别人高;另一方面,高自尊的人虽然对自我现状很满意,但并非停滞不前。相反,正是由于他们对自己很满意,很自信,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他们都恰恰表现出了社会所期待的良好形象,社会环境自然也就作出了良好的反馈,从而与社会环境形成了良性互动,进而不断改善和提高其自尊状况。
高自尊感不是指优越感。高自尊的人不一定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好,他们只是能够怡然自得而已,高自尊感并不包括完美感。自信和自我肯定是自尊的内核,它们反映了自尊的最基本要素。这种自信和自我肯定使人看待自我和周围一切的目光明显地带有乐观、信赖和珍视的色彩,从而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
高自尊的人也会有失败和落魄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象与自尊需要之间也会产生不和谐的冲突,但是他们在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中可以较容易地化解掉这种冲突,并很快恢复心理平衡,从而保持心理的和谐与健康。
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不仅包括缺乏自尊(即低自尊)与许多重要的消极可能性如抑郁、焦虑、自杀意念、机能失调、问题行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包括拥有足够自尊(即高自尊)经常与积极的心理健康和一般的心理幸福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自尊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幸福的根源。这个核心的状态如何直接关系着心理健康的状况:高自尊由于良好的社会适应而衍生出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包括健康的认知、健康的行为以及健康的心态;低自尊由于对社会的适应不良则导致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及其行为表现。
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主要有:
1.父母的教养方式
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有四个:
一是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热心参与孩子的游戏等活动;
二是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
三是民主,对有关孩子事情的决策,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耐心听取他的意见;
四是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
2.同伴关系因素建立同伴友谊关系和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朋友的亲密程度高和被集体接纳的程度高是自尊的重要需求,亲密感有利于建立依恋与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消极情绪的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中,由拥有健康的自尊的父母作榜样非常重要。那些对自己的成功也持悲观态度的父母,对自己也需要采用“发现优点”的方法。
你还记得上一次为自己做好一件事情喝彩是什么时候吗?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赞赏自己,照顾好我们自己的自尊。每天对自己说正向积极的事情对于认可自己非常有益。如果对此抱有怀疑,就不妨尝试一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
自尊非常脆弱,即使拥有良好自尊的人在生活中也难以一帆风顺。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挫折,对我们的自尊造成打击。一些更严重的打击包括诸如自身的伤病,经济上的困难、和他人关系的破裂、遭遇失业或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等等。
举世闻名的励志演说家齐格·齐格勒曾经说过,“你洗了一次澡,并不代表你以后不会再把自己搞脏。自尊也一样,需要我们持续地呵护,确保它洁净、积极。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脏东西’试图污染它。”
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我们有责任帮助彼此更加快乐。通过发现孩子和彼此的优点,我们就可以建立一片沃土,让精神的富足和幸福在其中发芽、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