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朋友找我们述说自己最近的苦恼,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评判、讲道理、给建议”,希望对方可以尽快从中走出来。
结果?似乎又事与愿违,我们说1,对方会说“根本不行,然后用1、2、3来证明你的建议行不通”……
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是烦恼诉求者?还是建议给予者?
或者,这两个角色,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过!
今天想和您分享:请停止您的评判、请不要急着给予建议、请听对方把话说完……
当对方伤痕累累地找到我们,“讲道理”会进一步在对方打开的心灵上,再捅上一把刀;而“感同身受”才会真正具有疗愈作用。
但我们却似乎很难做到——讲道理很容易,感同身受却很难,为什么?
“讲道理、做评判”,无形之中我们就站在了一个高高的位置上,在那一刻我们的优越感得到了滋养,似乎我很厉害,你看,我都走过来了,你怎么就不行呢?我比你厉害,所以我可以指点你、可以给你建议!
但事实上,纵然是类似的事件,背后的苦真的完全一样吗?我们真的完全了解对方吗?不一定!甚至说99.999……%不一样!
"
朋友的母亲今年退休,突然感觉到生活没有了意义,找不到价值。朋友开导妈妈说“你现在就是更年期,感觉没价值很正常,现在的年轻人也没几个找到自我价值的,生活本就没有意义,要自己去寻找意义。给你报个老年大学,找点事儿做……”
这个建议似乎很对,“你看,年轻人也没找到意义,你这个问题不是你自己有……”,进一步似乎也给出了解决方案“报个老年大学……”
但是作为六七十岁的老人,会感觉如何?
道理上似乎很对,但是内心的苦被堵住了,好像自己在无病呻吟。
老人的烦恼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甚至于后期她不会再和自己的孩子沟通这个事情了,因为对自己没帮助,还会被伤害。
"
“无意义感”朋友和妈妈之间的问题,真的类似吗?非也!
年轻人的无意义感,暂时可以通过工作、关系获取,另外年轻人很容易感觉时间还很长,暂时的消耗没什么,慢慢寻找就好,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得到缓解。
而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曾经把工作、家庭视为自己的价值、意义,而今老了,这一切都没有了(孩子不再需要自己、工作也停止了),就好像一辈子钩织的虚幻泡泡被打破,人生“活着为什么”深层次的问题开始真正地显现
两个不同年龄层次,看似问题很像,但是年轻人暂时还在泡泡里寻找,并且暂时可以得到缓解;而老年人已经看破泡泡,触及到问题的根本
不同年龄、同一个问题,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深度、层次的烦恼
另外,若年轻人也能够看破泡泡,他的焦虑、不安不亚于老年人。这个时候,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体会到对方的苦,感同身受!
类似的事件,而我们背后的苦,可能真的完全不一样!
所以朋友,如果下次再有亲人找你述说痛苦,请停止您的建议、不要那么着急做出判断,请先放下您的评判、设定,去倾听,看着对方的眼睛,去感受他的感受,体会他的痛苦。
当你真正理解了他的苦、看到了他的不容易、体会到了他生命的勇敢和力量,再开口说话,好吗?
愿我们成为彼此生命的一束光,彼此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