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主要讲述“吃大锅饭”“挣工分”“吃树皮、观音土”的年代,周恩来总理到河北武安伯延公社(全中国第一个解散公社食堂的村子),进行乡村调查的真实故事。
电影感人的画面太多,感人的字句太多,每每强忍了半天,总会有一些镜头让人控制不住泪水。
镜头一:周总理迈进门的脚,又收了回去
村里村外的树叶,都被人撸下来吃完了,总理调研事无巨细,很快就到了饭点,村主任郭某拉着周总理,先去吃晌午饭。他让总理太辛苦,累了身体,那真挚的爱,一点也不造作,都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宣泄出来。
总理走在最前面,一只脚迈进了门,另一只脚还在门外,抬头一看,发现桌上摆放着四碗菜和一瓶酒,一碗红烧肉(满满的一大碗)、一碗炒鸡蛋、一碗煮鸡蛋、一碗青菜,总理看后,愣了数秒,眼神黯然,百感交集,于是,把垮进门槛的脚又收了回去。
总理收回的是一只脚,也是深深自责的一颗心,更是深深爱民的一份情。总理质疑地问道:“树叶都吃光了,从哪来的粮食喂牲畜?”最后他命郭主任,把那些肉和菜放进稀糊糊锅里,煮了与大家一起分吃。
那收回的脚,顿时如千钧之重,压在了我的心头,这就是人民十里长街相送的周总理,他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与民同甘共苦。
那收回的脚,跟一些伸出的手,成鲜明的对比,真是伟大高尚了岂止千百倍啊。
图片截自影片镜头二:周总理坐在雨夜的门槛上,忧伤沉思
总理从外面送来了一批地瓜秧子,白天刚种下去。晚上天就开始下大暴雨。郭主任为了保住地瓜秧子,打开公社的大喇叭,吼了一句:“爷们儿们,周总理可是看着咱们呢,别白长那玩意儿……”
于是全村有一个算一个,除了年迈腿脚不便的,都加入了暴雨护苗的阵仗中,总理看着一个个淋得是全身湿透,生怕这本就挨饿的弱体质,被这场暴雨淋出病来,便回到食堂烧了几大锅红糖水。
镜头切到总理一个人坐在门槛上,眼中满是忧伤,独自沉思。一个小同志走过来劝慰,建议总理该休息了。总理说“一碗不甜的红糖水,都舍不得送到田头去”“我这个总理不称职啊”。
这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总理,调研的四个昼夜,总理每天都只休息几个小时,这是第二个晚上,比第一天睡得更少。
那一段忧伤,跟一些高傲的笑,成鲜明的对比,真是伟大高尚了岂止千百倍啊。
图片截自影片镜头三:周总理让小同志去看连弟家少了些什么,推测是老人家的寿材
连弟爸爸,双手端了一盆拽面,一路小跑到周总理面前,说连弟奶奶让送来的,刘邓大军当年吃了说好吃,您和邓大姐也得尝尝!
周总理趁连弟爸爸去食堂拿碗筷的工夫,对身边小同志说道:“你去看看连弟家少了些什么?我想应该是老人家的寿材,摆在进院子左边的小屋里”。
身边另一个小同志问道:“这面怎么给连弟奶奶送回去啊?”
周总理平静地回她:“不能送回去……要让连弟爸爸看着我们吃下去,不吃,老人家今后的生活不会快乐”。
这就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痛百姓之所痛的周总理,老人家的寿材放在哪里,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一份平静,跟一些趾高的吼,成鲜明的对比,真是伟大高尚了岂止千百倍啊。
图片截自影片镜头四:一群人举着大喇叭送到山坡顶上,另一群人站在原地抬头听着
周总理用公社的大喇叭,把毛主席的决定和问候,通过喇叭传达给在地里干活的乡亲们。
一群人拖着线、举着喇叭,跑到附近小山坡顶上。正在地里干活的乡亲们立马放下手里的活,抬头找大喇叭,所有人都伫立不动、用心聆听,生怕错过周总理说的每一个字。
这就是人民爱戴的总理啊,不用会前提要求,会中抓纪律,会后讲作风。所有人都在用心在听。
那一种自觉,跟一些冗长的会,成鲜明的对比,真是伟大高尚了岂止千百倍啊。
图片截自影片镜头五:一条简单的横幅,却道出了所有的爱
所有人都明白,那天是见周总理的最后一面,没有人知道周总理临别还会不会再来,可是他们所有人天不亮,就都出来等了。
只有一条简单的横幅:“周总理再来呀!” 这最后一面,就跟这横幅上的字一样,简单,却道出了所有的爱。
见面后,也都只有一些最简单的话语,却句句深情。
郭主任最先迎上前,紧握周总理的手,眼角挂着泪水,只叫了声:“周总理”。
郭主任他爹,上一任村主任,与周总理握手,哽咽半天,一句话没说出来。老泪欲留,又憋了回去,他是怕总理伤心。
小汪老师背着一个孩子(应该是饿得头发晕),身边一群孩子簇拥着汪老师,一起快步赶上前,周总理说道:“孩子们”“小汪老师”“保重身体”。小汪老师泪光闪烁,回道:“周总理”“周总理保重”。
周总理走到连弟奶奶跟前,握着老人家的手说道:“老人家,你做的拽面真香啊,谢谢。”连弟奶奶说:“周总理啊,再来!俺还给你做面”。总理抚着身旁的连弟,小丫头哭泣着喊了句:“周爷爷要走了”。
“还要来啊”。
“你还要来呀”。
剩下的就只有握手,只有拥抱,只有哭声,只有那一双双难舍难分的饱含热泪的眼睛。
图片截自影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