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崇祯十六年),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此时,清朝已经取得了松锦战役的胜利,整个关外,明军只剩下一座宁远城,清军处于绝对优势,眼看着马上就可以入主中原了,可惜皇太极还是没有看到,他的驾崩有很多疑点,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列位看官,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皇太极突然驾崩以后,清朝内部权力的归属问题,清朝能够顺利入关,从某个意义上说,很大程度归结为此次权力归属问题处理得相当成功。
皇太极驾崩后,谁来继位?皇太极没有留下明确的遗诏,于是,最高权力出现了暂时的真空,而此时正是清军进军山海关,入主中原的绝好时机,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为了这个梦想奋斗不止,终于就差这临门一脚了,因此,此时的继位人选事关满清是否能入主中原的重大问题。
那么,对于继位人,满清高层是做的如何安排?很多人都知道,主要的竞争对手为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双方争持不下,打起来只会两败俱伤,只得折中选择九阿哥福临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之所以选择福临为帝,是由于福临的生母为永福宫庄妃,即以后的孝庄皇太后,多尔衮与庄妃之间有情,这也成了清宫剧、小说的一个主要素材,近年来以此为背景拍的清宫剧太多了。
这些说法对吗?根据著名清史专家郑天挺先生的考证,皇太极驾崩后,对于继位人选的问题,满清高层提出了四套方案选择,第一,立睿亲王多尔衮为帝;第二,立肃亲王豪格为帝;第三,立九阿哥福临为帝;第四,立肃亲王豪格为帝,九阿哥福临为太子。
笔者认为,除了以上四种方案,还有很多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都影响着“继位”这件大事,在这些实力派的参与下,这件事就显得非常复杂,其实,皇太极生前就一直想整顿内部的各个“山头”,松锦战役打了两年之久,在一致对外的前提下,大家都是同仇敌忾的,可是,皇太极知道一旦战事结束,国家内部的权力争斗问题就会全面爆发,这也是他在松锦之战后期希望与明朝议和的一个原因,在以前的文章里,笔者曾经提到过,只不过,皇太极的突然驾崩实在让人始料未及,于是,这场权力争斗提前到来。
因此,这场争斗绝对不是像电视剧里所说的那么简单,更不会因为睿亲王多尔衮与永福宫庄妃两人有私情这么狗血的理由,而选择立福临为帝,毕竟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情。
如果来分析满清高层提出的四套方案,从综合素质而言,睿亲王多尔衮显然是继位的不二人选,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是最出众的,非常有政治智慧,有大政治家的气魄,而且他的两个同胞兄弟武英郡王(后为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以及三兄弟手上所掌握两白旗的军事力量,都是多尔衮的主要后盾。
这三兄弟都是能征善战的大将之才,可以称之为大清“战狼”,皇太极在世的时候都非常倚重,特别是睿亲王多尔衮,清军要想尽早地、顺利地入主中原,问鼎天下,还得靠这三个人,因此,拥立睿亲王多尔衮是最符合清朝当时的国家利益的,毕竟,这一派所拥有的是大清最具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
另一位呼声很高的人选就是皇太极的皇长子肃亲王豪格,豪格虽然比多尔衮晚一辈,但勇冠三军,能征善战,屡立战功,而且他是皇长子,这个特殊身份使得皇太极掌握的两黄旗人马都拥立豪格。
皇太极的近臣,诸如索尼等也都拥立豪格,比如说,索尼曾言:“立皇子!”此言基本上为他以及他的家族在顺治朝和康熙朝赚满了政治资本,因为,此言是立福临的前提条件(否定了立多尔衮,就算不立豪格还可以立别的皇子),再加上他是皇太极最亲近的大臣,他的表态很有分量。
除此之外,素有“满洲第一勇士”之称的鳌拜等股肱大臣也站在豪格一边,深受皇太极生前重用,在王公大臣中有极高深望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豪格,久居高位,战功赫赫的礼亲王代善,本来就与多尔衮三兄弟有着杀母之仇(野史上有一种说法是代善与多尔衮之母有私情),因此,他必然会站在豪格一边,由于济尔哈朗掌镶蓝旗,代善掌两红旗,由于豪格本身掌正蓝旗,从军事实力上来说,豪格是占绝对优势的。
如果一旦继位问题处理不当,多尔衮与豪格两方将展开大火拼,这对于满清入主中原显然是不利的,因此,无论立多尔衮还是立豪格,都是不可行的,在双方剑拔弩张之时,于是就有了一个折中办法,多尔衮与豪格都不称帝,立九阿哥福临为帝,是为清世祖,提出这个建议的,正是多尔衮,对于多尔衮弃尊荣,立福临的举措,乾隆皇帝曾称赞为“史册所罕睹”。
多尔衮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呢?他如果坚持下去,斗败豪格,他将君临天下,这里充分说明了多尔衮的大局意识和国家意识,更重要的是,豪格在军事实力上占优势,自己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当然豪格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毕竟多尔衮的军事才能是无人能及的,他率领的部队也是国家最精锐的部队,一旦斗下去,无论是谁取得胜利,对于国家而言都是巨大的灾难,他们的绞杀,将使国家将陷入一场长期的大火拼之中,入主中原就彻底没戏了!反而会给明军以更多的机会。
那么,第四套方案,立豪格为帝,福临为太子,这个方案有可操作性吗?应该说若按此方案行事,满清打进山海关,入主中原将遥遥无期,因为豪格绝不会将兵权给予多尔衮,而当时只有多尔衮才是率兵入关的最佳统帅人选,因此,此方案与国家利益也不相符。
于是,立九阿哥福临为帝成为了最佳方案,同时,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为摄政王,帮助幼主处理政务,应该说,这个方案是最符合当时清朝的国家利益的,在皇太极突然驾崩后,清军入关前,摄政王制度是非常不错,虽然二人相互制约,但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多尔衮可以专心准备入关事宜,然而,入关之后,特别是打下北京,赶走李自成后,多尔衮就成了实际的皇帝,济尔哈朗的摄政王地位也成了摆设,毕竟,是多尔衮率军打入山海关,定鼎北京的,这可是不世之功。
在多尔衮的心中,对于福临这个皇帝又是怎样的看法呢?世祖于顺治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发布拜尹图等五人罪状时曾言:“睿王曾云,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由此病症”云云,可见,多尔衮虽然拥戴世祖为帝,自居摄政王位,但实实在在是把世祖作为储君对待,福临对于这种傀儡的帝王生活肯定是反感的,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开始了对多尔衮的全面清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