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由南宋洪迈所作,堪称宋代笔记小说中的出类拔萃之作。被誉为是补《资治通鉴》之不足、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精粹珍品。
*谊向触讳【原文】
贾谊上疏文帝曰:“生为明帝,没为明神。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乱。”
又云:“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子。”此既于生时谈死事,至云“传之老母”,则是言其当终于太后之前,又目其嗣为“愚幼不肖”,可谓指斥,而帝不以为过,谊不以为疑。刘向上书成帝谏王氏事曰:“王氏与刘氏,且不并立,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于外亲,降为皂隶,纵不为身,奈宗庙何?”
又云:“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此用于国存时说亡语,而帝不以为过,向不以为疑,至乞援近宗室,几于自售,亦不以为嫌也。两人皆出于忠精至诚,故尽言触忌讳而不自觉。文帝以宽待下,圣德固尔;而成帝亦能容之,后世难及也。
【译文】贾谊奏进疏文给汉文帝说:“活着做英明的皇帝,死了做圣明的神灵。如果让顾成庙(汉文帝自立的宗庙)称为太宗,上面可跟太祖相配,那么汉朝兴旺就没有尽头了。即使有愚顽幼小的不成器的后代,仍然可以承蒙您留下的基业而平安。即使扶植未出世的太子,朝拜您留下的衣服,天下也不会动乱。”
又说:“您死了以后,传位给老母亲或弱小的太子。”这既是在帝王活着的时候谈他死后的事,甚至说到“传位给老母亲”,又是说皇帝会死在太后的前面,且把他的后代看成是“愚顽不成器”,可以说是指斥责备了,可是汉文帝不认为是罪过,贾谊也不因此而疑虑。
刘向上书给汉成帝进谏王氏的事说:“王氏和刘氏,将不能并立,陛下作为汉室的子孙,守护维持宗庙,却让国家的权位转移到外姓亲戚手中,自己地位下降为奴仆,即使不为自己考虑,对宗庙会怎么样呢?”
又说:“天命授给的人很多,不仅仅是一姓的人。”这是在国家还存在的时候说亡国的话,可是汉成帝不以此为罪过,刘向不因此而疑虑。说到请求帮助与自己相近的宗室,几乎是自我举荐,也不认为是涉嫌。
这两个人都是出于忠心的精神、最高的诚意,因此畅所欲言,触犯了忌讳也没有自我觉察。汉文帝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下属,他圣明的德行当然是这样;而汉成帝也能容忍触犯忌讳,这是后代难以企及的。
【简析】君空搭配最好的莫过于唐太宗与魏征,汉文帝与贾谊也算吧。不过“屈贾谊于长沙“,贾谊后来被贬谪,又被重召回宫,生活是有波折的,后33岁因事抑郁而死,让人惋惜。
*【原文】光武帝弃冯衍
汉室中兴,固皆光武之功,然更始既即天子位,光武受其爵秩,北面为臣矣,及平王郎、定河北,诏令罢兵,辞不受召,于是始贰焉。更始方困于赤眉,而光武杀其将谢躬、苗曾,取洛陽、下河东,翻为腹心之疾。
后世以成败论人,故不复议。予谓光武知更始不材,必败大业,逆取顺守,尚为有辞。彼鲍永、冯衍,始坚守并州,不肯降下,闻更始已亡,乃罢兵来归,曰:“诚惭以其众幸富贵。”其忠义之节,凛然可称。光武不能显而用之,闻其言而不悦。永后以他立功见用,而衍终身摈斥,群臣亦无为之言者,吁!可叹哉!
【译文】汉朝衰微而又复兴,固然都是光武帝的功劳,但是更始帝刘玄即天子位之后,光武帝接受了他的封爵官位,面向北做了臣子,等到平定了王郎、安定了河北,更始命令撤军,但光武帝推辞不受召见,在这时开始有了二心。
正当刘玄被赤眉军围困时,光武帝却杀了他的将领谢躬、苗曾,攻取洛阳、打下河东,反而成了刘玄的腹心之疾。后代根据成功或失败来评论人,因此不再议论。
我认为光武帝知道刘玄不成才,一定会败坏大业,因此用武力夺取政权,用文教治理天下,还算可以辩解。那鲍永、冯衍,开始时坚守并州,不肯投降,听到刘玄已死,才停战来归顺光武帝,说道:“我实在惭愧带领我的部众来幸得富贵。”他的忠义节操,威严正气,值得称赞。
光武帝不能提拔重用他,听到他的言谈就不高兴。鲍永后来因为另外立了功被任用了,而冯衍却终身被摈弃排斥,大臣们也没有谁替他说话的,唉!可叹哪!
【简析】毛主席曾称赞光武帝刘秀是最会打仗的皇帝。逆境隐忍,孤身奋起,战功卓著。且立国后不杀功臣,令人称道赞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