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的早期成长,还原到日常里,确实有些繁琐又漫长,只“吃·喝·拉·撒·睡”就要每日重复上演。别看这最简单的日常,在幼儿成长阶段,可没有小事。
每次母乳后,要把孩子竖起趴在肩上,轻拍孩子的后背,直到打嗝为止,方能放心。不然孩子会存在吐奶,掩住口鼻的危险。尤其在夜间,更要命了,不但要喂奶,还要好几次。再加上拉便便,洗屁股,宝妈晚上就别睡了 。即便是孩子睡了,你也无法入睡,不管你有多困,只要听见孩子有一点点的呼吸不畅,你就会立马跳起来察看,是不是吐奶了?是不是小被子掩住口鼻了?是不是拉便便了?等等。
所以说,那日复一日的夜晚,宝妈睡觉的时间是很少的,沉睡也是不存在的。有了娃以后,宝妈的心就全给了孩子,孩子如何能安睡,才是她牵心的事儿,自己睡不睡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
孩子的养育固然辛苦,但是也给我们贫瘠的灵魂平添了许多乐趣。让我们变得可爱又柔软,也让我们重新对很多事儿有了新的思考。
因为宝宝的可爱,我也变得可爱了。我学会了说可爱的话;看可爱的书;观察可爱的小动物。比如,“喝奶奶、抱抱、亲亲……”这样的话我也会说了。要知道以前的我,是那种听见叠词就会浑身发抖的人,农村长大的孩子多笨嘴拙舌,真的说不出这样娇滴滴的话。
孩子的绘本看可爱的书。小时候我们很少看到什么绘本,最多就是连环画。除了老师发的课本再也没有别的书了,哪怕是农村的小学初中也没有一个图书馆。我们一直以为读书就是读好课本,结果是课本没有学好,我们的世界也变得很小很小。现在的孩子就很幸福,他们有看不完的,非常有趣的,想象力丰富的书。拿起来就爱不释手,真让人羡慕不已!
追着一条鱼走走停停观察可爱小动物。我也学会像孩子一样观察小动物:蜗牛原来没有腿;乌龟背上的图案是那么的精致,有规律;青蛙原来还有彩色的;鱼缸里的鱼儿越少越容易成活……。
我的记忆里,小时候的我们身边并没有什么宠物,就只有小猫小狗、鸡鸭鹅 、牛羊猪这些。我们并不亲近它们,也不觉得它们可爱。甚至,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教我杀鸡,为了得到妈妈不经意的表扬,杀鸡的时候还故作镇定,尽力做到干脆利落。现在想想,好!残!忍!
还有,我们小时候住在一个小镇上,我们每天早上天懵懵亮就去上学了,途中必经一条公路,非一般的公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个时候,路两边住着一些回民,他们专做牛羊肉生意,每天起得比我们还要早,他们干什么呢?宰杀牛羊。我们每天看到的是:如何给牛注入一盆一盆地水;牛是如何一锤倒下的;牛是如何流泪、惨死、扒皮、割肉、去骨……每天上学放学随处可见。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很自然的就认为鸡鸭鹅或牛羊猪生来就是被人们宰割的,从来都不是用来爱的。
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们:“孩子,我们人类是以牺牲牛牛羊羊猪猪的生命作为代价而存在的,你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善待牲畜呀!”所以,我们对这些牲口少有同情心,大人们甚至把猪水泡拿给孩子们吹气球,当玩具玩。
我们对一场场杀生场景早就习以为常了,也不知道什么叫“怕”。所以看到一个成年的姑娘,偶遇一条毛毛虫就吓得花容失色,我会表示惊讶,甚至觉得假!现在想来,大概是成长环境不同的原因吧。
这也是小时候我们描写不好小动物的原因,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关注过它们。没有爱,哪能写出动人的句子呢。
还好,初中毕业以后就离开了小镇,到了大一点的县城上学,再没见到过宰杀牲口的场景,人也变的越来越胆小,经常小菜店老板把没有死透的鱼给我,拿回去以后,鱼不时的还会跳动,在塑料袋里垂死挣扎,听到哗哗啦啦的声音我都不敢凑上去看一眼,尤其是它那双睁得圆圆的眼睛……,我想,这种从无视到畏惧的变化是一种好的转变吧,万物生而平等,应该对生命有起码的敬畏之心。
孩子会走路以后,最喜欢出门,看见小动物也最开心。他跟小动物友好地打招呼,说话,聊天,嘻戏玩耍。多么的可爱!他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更有爱,更和谐、更开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