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真宗朝的宰相王钦若,为人精明奸猾,可谓将“邀他人之功为已功”的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淳化三年(992年),王钦若中进士后不久,就升为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
有一回,担任度支判官的毋滨古和王钦若聊天,说起从五代到如今,全国老百姓欠下了政府大量的钱粮,由于实在是太贫困了,根本还不起这一债务,自己准备请奏皇上,将这笔钱粮债务减免掉。
王钦若默默听完,心里却打起了小算盘:这可是个向皇帝请功的好机会呀,非得抢过来不可。
于是,他连夜命令手下官吏,将欠款总数额核算出来,第二天,以个人名义抢先上奏疏给宋真宗。
真宗看完后大惊,问王钦若:“这件事难道先帝不知道吗?”
王钦若很聪明地回答:“先帝当然知道,他是有意把这件事留给陛下您来处理,好让您收拢人心呀!”
这话说得极为巧妙,既拍了先帝马屁,又有一种处处为现任皇帝考虑的贴心小棉袄味道。
真宗一听,老高兴了,很快下令减免了百姓所欠政府钱粮一千多万担,还释放了三千多个囚犯。
此后对王钦若也更加器重,并召其为翰林学士。
景德年间,宋真宗命王钦若与杨亿等人修撰《册府元龟》一书。此书专门记录上古至五代君臣事迹,所录以正史为主,也涉及经、子、集部的一些内容。
在修撰的过程中,每修辑一部分都要向真宗汇报。
如果得到真宗的褒奖称赞,王钦若就将自己的名字列在第一,表示自己的功劳最大;如果出了错误,被真宗责问,王钦若就叮嘱手下的书吏,说是杨亿等人编撰的,以推卸责任。
用我们现在一句俗话说,叫“取到经是唐僧的,犯了祸是孙猴子的。”
王钦若这个人,其实挺有才能的,不管是做地方官还是在中枢时,为政方面都有不少建树。
可惜吧,人品不咋行,一味逢迎媚上,还爱耍小聪明,挑拨离间。
“澶渊之盟”后暗地挑唆坑了寇准一把,后边还鼓动宋真宗搞出了臭名昭著的“天书运动”,以至于后世的名声非常之差,简直被贬损成了一个一无是处、十恶不赦的无耻之臣。
也是很让人感慨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