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平时多观察,多训练,多读书也是很重要的。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一个人文学素养不可或缺的方法。没有人能够无师自通,学习前人的经验可以让人少走弯路,所以有人说自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有人说,那些优秀的作品每个字自己都认识,也都能写,可是那么奇妙地组合在一起,就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是自己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或许能够模仿,却无法超越,这正是自己的文学修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呀,也因此需要进一步地修炼。
为什么需要多读书呢?因为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增长我们的见识,避免了闭门造车,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一位成熟的作者本身应该是一位杂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而通今。你需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熟悉政治、经济、科学、哲学、佛学甚至玄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而要获得这些知识,自然离不开读书。
然而读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一个人潜心去钻研。写作是一件很复杂的脑力劳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人,能够凭空写出一部惊世骇俗的小说来。没有借鉴,自然就没有提高。在学生时代,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们从小就被老师灌输了大量阅读课外作品的思想。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从我来说,我觉得自己阅读的作品还是非常有限。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兴趣、方法与动力是症结所在。
毋庸讳言,兴趣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自然而然地就会努力去耕耘,并由衷地去热爱。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也是一样。扪心自问,我喜欢阅读吗?或许有一点,但却谈不上由衷的喜欢。更多的时候,我只是在跟风,满足虚荣的心理,在文字的海洋里浅尝辄止,不能真正的深入进去。
有朋友对我说,她不喜欢外国的文学作品,因为人名不好记,异域的情调也不符合国人的口味。对此,我也有同感。那些复杂的人名与人物关系绕得人七晕八素,加之有些异类的跳跃式的思维方式,有别于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叙事方法,读下去难免让人枯燥乏味,难以卒读。如果不是顶着文学名著的名头,谁愿意去看它呀?怀着一种虚怀若谷的学习精神,培养品读的兴趣,热情地去拥抱那些跳跃的精灵,你就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在我初学习写作的时候,很喜欢积累一些词语。我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专门誊抄那些在书中自己从未见过的精彩的词语或成语,并加上注释。闲暇的时候细细揣摩,把它们印在脑海中。等到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实行拿来主义,将那些词语在文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由此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个人的语言习惯有时是很难改变的。譬如说,我在阅读普希金的《战地钟声》时发现,作家描写一个人时,很喜欢用到“露齿一笑”;肖霍洛夫在《静静的顿河》里也经常有“挓挲着身子”的描写;冯德英在《苦菜花》里的“眉峰颦起”……,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发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于一个学习写作的人来说,提高写作水平,没有捷径可走,多读书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