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随着高考战役的落幕,各省的分数线、全国考生的分数都已经新鲜出炉了。接下来,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悄然间展开了——志愿填报。
中国高考的志愿填报,经历了估分填报到知分填报的一场变革。可是,面对纷繁复杂的院校与专业,还有幅员辽阔的960万平方公里上的诸多城市,到底该如何取舍、怎样选择。这是全国1031万十八岁的年轻人第一次面临人生中这么重大但又略显迷茫的抉择时刻。
关于志愿填报,在院校、专业、城市三个维度上,每个人的选择倾向性都会不一样。如果从大概率上来说,三个维度的排序我认为最好是城市>学校>专业。
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因为高校比较少,所以暂且从志愿填报的一线城市行列中剔除。新一线城市,天津、南京、武汉、杭州、成都,作为第二梯队的城市竞争力后劲十足。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离70%还有很远的距离,而且很多城市大有愈大愈强的趋势。一些超级城市,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向心力,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的聚集效应,都已经具备了规模化。可以想见,当别人在北京享受5G的高速与爽快之时,作为一个生活在三流城市的你,只能通过社交媒体感叹的打上两个“我X”。
院校层级越高,除了自带光环以外,更多的是更好的师资力量、更浓厚的学术氛围、更广博的远见卓识。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所学专业作为一次探视世界的尝试,有着某种好奇、有着某种陌生、有着某种不知名的迷幻。然而,专业≠职业。很多人会把大学专业粗略的等同于职业,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大学时候我们得到最重要的不是学了什么,而是学会了如何学。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很多时候大学时所学的专业,等到毕业时可能能用得上的只有1/3左右。而且,未来的社会,会更加注重通识性人才额培养。在通才与专才之间,可能通才的维度会更大、路径会更多。
然而,所有的考量,都抵不过一段灿烂时光的打磨。在最好的年华中,用最璀璨的姿态,以最肆意的方式,过最好的年华。
愿所有青春不辜年华、所有时光不负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