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孩子,一般联想到的都是活泼可爱、笑容灿烂,在温暖的阳光下嬉戏奔跑;二般的时候也会联想到一些“熊孩子”,哭闹耍熊,恶作剧,严重的还能坑个爹;接着想,还会有一些自立懂事、坚强勇敢的形象出现,例如电影《唤爱》里的小主人公孙家宝;但是再想下去,就不那么有画面感了。反正以前我是很难想象那些在战争炮火下的孩子是什么处境,是怎么生活的……直到我和儿子一起看了《燕子的游戏》。
本来我是想跟儿子一起看个绘本,给他讲个故事,但《燕子的游戏》里的故事,超出了一个上幼儿园孩子的理解范畴。所以看了一点儿,我就带他看别的了。回头我自己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带着的是很不平静的心情。因为这本书描述的是一个孩子视角里的战争,是一个孩子经历的命运无常。
越简单,越震撼
如果这本书是讲一个孩子的苦难生活,估计会很苍白,也很难震撼人心。大多数情况我们会无视这些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的场景,世界上的苦难那么多,我们哪有精力去为和自己无关的人操心。但《燕子的游戏》没给我们描述苦难,只是让一个孩子在描述自己的生活场景。越是简单的,却越是震撼心灵。
为了不剧透,我不过多的描述书中内容,只说一个描述的挺有趣,却又非常揪心的桥段。书中的主人公经常要去看外公外婆,但是探望的路上,是交火区,所以他们有一个地图。像寻宝图一样,用各种技巧通过一个个关卡;只是他们的寻宝图不是为了开启宝藏,而是为了保住性命。
当你想象一个孩子,按照这个地图走过巷战的街道,躲避着枪林弹雨,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这也是别人家的孩子
有点儿讽刺意味的,我们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些在战火中拿着保命地图的孩子,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我们的孩子永远也感受不到(希望永远也别感受),生命是随时受到威胁的,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当然也包括孩子自己,都随时有可能离开这个世界。
虽然在我们看来,他们的世界已经崩塌了,已经糟糕透了;但对他们来说,那就是他们的生活,那种保命地图也变成了他们的游戏方式。我们该怎么和孩子解释这些——别人家的孩子?我没有想到什么好的方式,所以只能暂时放弃了。因为在阳光和幸福下长大的孩子,无法体会苦难的意义,更无法想象那种苦难的日常。
当苦难成为日常
孩子们的可塑性实在太强了,幸福可以是快乐的,苦难也可以是快乐的。他们没有成年人的欲望,所以对发生的一切都会视为理所当然。既然保命地图充满挑战,对孩子来说,那就变成了一种游戏式的生活方式。
当苦难成为日常,也便不是苦难。但这仅仅是孩子能做到的,大人们在这苦难中更多的是忍耐和坚持,孩子们的随遇而安给人一种表面的宁静和谐,实际上却对心灵施加了更深刻的拷问。孩子们眼中的一幕幕画面,是各种无奈挣扎和痛苦创伤,好在孩子只会把它们当做游戏或故事。
还矫情什么?
其实这种苦难离我们并不遥远,曾几何时我们的父辈、祖父辈也不同程度的经历过。现在我们是很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对苦难的描述,似乎只是一种经历的陈述。如果把我们放到那个场景里会怎样?如果不是从孩子的阶段去适应,我们能接受那种苦难吗?
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唱起《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是故事,我们不会切身感受到那些苦难经历,反而是对“月亮在白莲花白云朵里穿行”的美好更加敏感。《燕子的游戏》里的孩子会吗?当我们还在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矫情时,经历苦难的孩子们已经产生了对生命的淡然。相比之下,我们还有什么好矫情的呢?
生命的美好,在于意义的丰富。当我们享受富足与安逸的时候,停下来,看看不同的世界,会对我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产生更多的思考。也许我们无法彻底改变世界,也许我们对于苦难依然无能为力,但至少我们可以意识到这些苦难,可以在能力范围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我经常会想起罗永浩在演讲中的一段话:
你一生耿直,刚正不阿;没做恶心的事情,没做对别人有害的事情;没发财,没成名,没成就事业;然后一生正直,梗着脖子去世了……你这一生,是不是没有改变世界?……
你还是改变世界了,你把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了一点点,因为你,让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好人。
停下来,看看不同的世界……然后成为那个,让世界变得美好了一点点的人,也许因为你的改变,世界的苦难就会少了一点点。《燕子的游戏》也就成为了一种回忆,而不是更多孩子日常。
苦难的日常:《燕子的游戏》——END——
我是削寒……
让我们一起: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