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波的做官路(下)

作者: 罗小笨 | 来源:发表于2016-07-15 11:33 被阅读109次

    不过一般考中举人的人而言,剩下的事除了庆祝就是为来年的会试做准备了,毕竟走到了这一步,都期盼着更上一层楼。但是对于政府来说,这种选材大事并没有这么简单就完毕了,举人的试卷会押解到礼部监察这些试卷中有没有犯规作弊的,这个叫做磨勘。磨勘的时候试卷的各个环节都会检查,字句可疑、文体不正、答非所问、有抄袭嫌疑的当即斥革;不避庙讳、圣讳,俚语答卷,用行书草书誊写的也会被跳出来处罚,甚至作文超过字数或者字数不够也不行。一旦查出问题,主考和同考官也要受到处罚,所以很多考官在阅卷环节上就注重选取那些四平八稳你好我好的卷子,免得给自己惹麻烦。磨勘完了还会有一次复试,也是为了防范徇私舞弊而采取的措施。当然时间紧任务重,磨勘的效果如何主要看皇帝抓得紧不紧了。

    磨勘、复试都通过了,举人才能够提出申请要求参加会试,经过审查合格以后,由本省布政使发给咨文和路费前往北京。边远省份的举人由于路途遥远,还会得到官府提供的驿马,打一面黄色布旗大书“礼部会试”,也挺风光的。

    清初会试是在二月间举行,后来改在三月。主考、同考都由礼部请示皇帝选派,监临一般由礼部侍郎担任,负责提调的是顺天府,监试的则是御史,阅卷官一般由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官员充任。其他的和乡试差不多,考试分三场,每场三天时间。发榜时间没有规定,一般由主考官员商议决定后送礼部请示。发榜前一天从礼部派一个大员作为钤榜大臣携带礼部大印入场,等填完榜单以后盖上大印,然后考官们身着朝服对榜单行礼,称为“拜榜”。最后钤榜大臣把榜文挂在礼部门外供人观瞻,这个时候一般是杏花开放的时候,所以会试放榜又叫做“杏榜”。杏榜登科者叫做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发榜以后同样也要经过磨勘、复试这两道关,然后才能进入殿试环节。

    殿试一般在四月中旬举行,考试内容就是经史时务策一道题以一日为限完成,如果不能完成的就列入三甲末尾。对策主要是考察贡士对政治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皇帝会找读卷大臣帮着看卷子。殿试以后,皇帝会听读卷官读卷,对第一甲中前三名的归属有最后的决定权。

    也正是这种凭皇帝印象决定前三名的方式,让坊间多有某某中状元是因为名字起得好或者长相比较不错之类的八卦传闻,明清概不例外。比如八卦说永乐皇帝嫌大臣们拟定的头名状元孙日恭名字竖着看像是孙暴,不好听,结果状元就换成了叫邢宽的人。至于清代的胡长龄、王寿彭之类的八卦消息,那也不是少数。

    殿试录取以后,试子们才能真正叫做进士。放榜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头名为状元,二名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随后皇帝亲自召见新科进士,由于要依次传唱姓名所以又叫金殿传唱,干这件事的是名列第四的哥们,所以这个哥们有个别名叫做“传胪”。唱名之后新科进士要到礼部参加恩荣宴,也就是大伙常说的琼林宴,参与考试的读卷官、收卷官、监试等官员也都会参与。一般状元单独坐一席,榜眼和探花共一席,其他进士四人共一席,皇帝还会特地赐酒,大伙做到真正的不醉不归——忙了这么多年不就为了这一天吗?在康雍乾时期琼林宴盛况空前,到了光绪年间由于国事艰难,庆祝形式就很简陋了,宴会上的食物极为简陋,也没有什么朝廷大员出席陪酒,和以前的记载有天壤之别。

    进士及第的三鼎甲在传胪唱名后立即授予官职,状元是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算是进入了高级干部预备队。二甲和三甲的进士则还要参加一次朝考,然后把会试、殿试和朝考成绩综合考量,从中择选庶吉士。经过朝考以后,这些进士才开始授官:名列前茅的一般就入翰林院做庶吉士,差一点分别授主事、中书、知县等官职。总而言之,只要中了进士,仕途就有了保障,即便做不了大官一般官员轻易也不敢招惹,毕竟这伙人根红苗正,背后还有一堆座师同年,真的得罪不起。这个时候的进士们就可以按规定动作,做几件人生乐事爽一把了:起他一个号,坐他一顶轿,娶他一个妾。

    考中了当然高兴,要是考不中呢?别着急,举人们还有几条路可走:大挑,或者屈就一下当个誊录等待机会,当然去做教谕、学正也是不错的选择。值得一说的是大挑,按规定举人三科不中就可以参加大挑。一般挑人时二十个人站一排,由王公大臣从中挑选一等三人,二等九人,剩下八人落选称为“八仙”。选择的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同,面孔方长;田,面孔方短;贯,头大身长;日,高矮胖瘦适中又端直,这四个字沾上一条就可以选中。身,身体歪斜不正;甲,头大身小;气,是个斜肩;由,头小身子大,沾上这四个字就要落选——但是也不一定,大伙也看出来这是凭长相挑人,完全凭挑人的官员主观感受,真正的听天由命。

    这里并不是说你长得帅就一定选你,有的大臣偏偏喜欢挑长得比较不对称的,所以没有什么道理可言。有人挑上就有人挑不上,落选后就有人不服气,拦住挑人大臣的轿子追问根据什么标准挑选人才。这位大臣也是个老油条,留下一句极具杀伤力的话:我挑命,言毕飘然而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奔波的做官路(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jdjttx.html